一、选择题
1、在库房重地如见到以下的标记,表示什么?( )
A.小心着火 B.禁止带火种 C.当心火灾
2、火灾使人致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被人践踏 B.窒息 C.烧伤
3、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人应站在?( )
A.上风位B.下风位C.无一定位置
4、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到足以起爆的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可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该爆炸物的( )。
A.爆炸极限B.爆炸浓度极限C.爆炸上限
5、建筑物起火后几分钟内是灭火的最好时间?( )
A.5-7分钟B.8——10分钟C.15分钟
6、l211灭火器的重量如下降一——,就要灌装充气。( )
A.五分之一B.500克C.十分之一
7、使用水剂灭火器时,应射向火源哪个位置才能有效将火扑灭?( )
A.火源底部B.火源中间C.火源顶部
8、下列哪种灭火器最适合扑灭由钠或镁金属造成的火灾?( )
A.二氧化碳B.泡剂C.特别成份粉剂灭火器
9、下列哪种灭火器不适用于扑灭电器火灾?( )
A.二氧化碳灭火器B.干粉剂灭火剂C.泡沫灭火器
10、如果因电器引起火灾,在许可的情况下,你必须首先?( )
A.找寻适合的灭火器扑救B.将有开关的电源关掉C.大声呼叫
11、我国《消防法》在何时实行?,全国消防宣传日是哪一天?( )
A.1999年9月1日11月9日
B.1999年9月1口9月9日
C.1998年9月1日11月9日
12、爆炸现象的最主要特征足什么?( )
A.温度升高B.压力急剧升高C.周围介质振动
13、下列哪一种气体是属于易燃气体?( )
A.二氧化碳B.乙炔C.氧气
14、下列哪种措施是处理气瓶受热或着火时应首先采用的?( )
A.设法把气瓶拉出扔掉B.用水喷洒该气瓶C.接近气瓶,试图把瓶上的气门关掉
l5、下列哪种容器适合盛装易燃液体?( )
A.玻璃容器B.瓷器C.具有防腐功能的金属容器
二、填空题
l、能够产牛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 ),最高浓度为( )
2、在灭火器型号中灭火剂的代号:( )代表泡沫灭火剂;F代表( )灭火剂;T代表( )灭火剂;Y代表( )灭火剂。
3、火灾按着火可燃物类别,一般分为五类:( )火灾;( )火灾;( )火灾;( );和金属火灾。
4、扑救火灾一般有三种方法:( );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5、电气灭火用“1211"或( )灭火器、( )灭火器效果好,因为这三种灭火器的灭火药剂性能好,不会发生触电伤人事故。
6、雷击时有几十到( )安培强大电流通过雷通道,并迅速转化成( ),温度可达( )摄氏度,一般的可燃物碰到它就会迅速着火。
7、爆炸温度极限与爆炸浓度极限一样。也有上限和下限。其下限即( )温度,等于爆炸浓度( )的蒸气浓度;爆炸温度上限,即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爆炸浓度的蒸气浓度。
8、某些爆炸事故抢救过程中可能发生二次、再次的连锁爆炸,进人爆炸事故现场要抢救,要弄清爆炸物的( ),选择有利地形,并配备应有的( )进行,就可以减少( )引起的扩大性伤亡。
9、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做好防火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建立( );加强( );加强防火检查,消除不安全因素;认真落( );配备好( )。
l0、班后防火“五不走”的内容是:( )不走;( )不走;( )不走;( )不走;发现险情不报告不处理好不走。
11、电话报火警时要讲清楚起火单位、( )、( )、( )、( )、是否有人被困及报警用的电话号码和报警人的姓名等。
12、火灾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 );( )、( );烧伤致死;吸入热气。
13、防止火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有效地管理好( ),控制火源,避免( )、( )、三者间的相互作用。
l4、火灾蔓延的三种方式是:( )、( )、( )。
15、最小点火能指的足能引起爆炸件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 )。最小点火能数值( ),说明该物质愈易被引燃。
l6、爆炸的破坏形式有:( )、( )和( )三种。
17、工业防火防爆的根本措施是:在生产中尽量不用和减少( ),用( )或( )代替( )。
l8、扑火火灾后要对火场进行全面细致的( ),消除余火和( ),排除险情和( ),防止( )。
19、爆炸可分为三类:( )、( )和原子爆炸。
20、夜间装卸易燃易爆物品时,不准使用( )灯具,应该使用( )灯具。
三、判断题
l、火灾通常指违背人们的意志,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
2、粉尘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但不会发生火灾和爆炸。( )
3、火灾发生后,如果逃生之路已被切断,应退回室内、关闭通往燃烧房间的门窗,并向门窗上泼缓火势发展,同时打开未受烟火威胁的窗户,发出求救信号。(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