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监理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公路监理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悬臂体系和连续体系梁桥的施工特点

2008-07-23 11:19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一)钢筋混凝土悬臂体系和连续体系梁桥的施工特点

  普通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和连续梁桥,由于主梁的长度和重量大,一般很难能象简支梁那样将整根梁一次架设。施工方法可采用分段预制,再浇筑接头,但受力截面的主钢筋都被截断,接头工作复杂,强度也不易保证。目前主要还是采用搭设支架模板就地浇筑的施工方法,该法施工中,鉴于悬臂梁和连续梁在中墩处是连续的,而桥墩的刚性远比临时支架的刚性大得多,因此在施工中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支架沉降不均匀而导致梁体在支架处的裂缝,一般在墩台处留出工作缝,工作缝宽应不小于0.8m~1.0m,由于工作缝处的端板上有钢筋通过,故制作安装都很困难,而且在浇筑混凝土前还要对已浇端面进行凿毛和清洗等工作。有时为了避免设置工作缝的麻烦,也可以采取不设工作缝的分段浇筑方法。

  (二)预应力混凝土悬臂体系梁桥的施工特点

  预应力混凝土悬臂体系梁桥的施工通常采用悬臂施工法,该法施工时,不需要在河中搭设支架,而直接从已建墩台顶部逐段向跨径方向延伸施工,每延伸一段就施加预应力使其与已成部分联结成整体。悬臂施工法不受桥高、河深等影响,适应性强,目前不仅用于悬臂体系桥梁的施工,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混凝土斜拉桥以及钢筋混凝土拱桥的施工。

  按照梁体的制作方式,悬臂施工法又可分为悬臂浇筑和悬臂拼装两类。

  悬臂浇筑施工系利用悬吊式的活动手架(或称挂蓝)在墩柱两侧对称平衡地浇筑梁段混凝土(每段长2m~5m),每浇筑完一对梁段,待达到规定强度后就张拉预应力筋并锚固,然后向前移动挂蓝,进行下一梁段的施工,直至悬臂端为止。

  最常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跨径为50m~120m.

  悬臂拼装法施工是在工厂或桥位附近将梁体沿轴线划分成适当长度的块件进行预制,然后用船或平车从水上或从已建成部分桥上运至架设地点,用活动吊机向墩柱两侧对称均衡地拼装就位,张拉预应力筋。重复上述工序直至拼装完悬臂梁全部块件为止。预制块件的长度取决于运输、吊装设备的能力,实践中已采用的块件长度为1.4m~6.0m,块件重量为140 KN~1700KN.但从桥跨结构和安装设备统一来考虑,块件的最佳尺寸应使重量在350 KN~600KN范围内。

  预制块件要求尺寸准确,特别是拼装接缝要密贴,预留孔道的对接要顺畅。为此,通常采用间隔浇筑法来预制块件,使得先完成块件的端面成为浇筑相邻块件时的端模。

  (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特点

  1.装配-整体施工法

  装配——整体施工法是将整根连续梁按起吊安装设备的能力先分段预制,然后用各种安装方法将预制构件安装至墩、台或轻型的临时支架上,再浇筑接头混凝土,最后通过张拉部分预应力筋,使梁体集整成连续体系。

  简支-连续的施工方法。预制构件按简支梁配筋,安装时支承在墩顶两侧的临时支座上,待浇筑接头混凝土并达到规定强度后就张拉承受墩顶负弯矩的预应力筋并锚固好,最后卸除临时支座,安上永久支座,使结构转换成连续体系。

  2.悬臂施工法

  用悬臂施工法建造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可分为悬浇和悬拼两种。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使上、下部结构临时固结的措施,待悬臂施工结束,相邻悬臂端连结成整体并张拉了承受正弯矩的下缘预应力筋后,再卸除固结措施,使施工中的悬臂体系转换成连续体系。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