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6 18:57 来源于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ASM诸多版本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均以Monod方程为基础,都是多维的并包含大量的动力学参数和化学计量系数,均以矩阵的形式描述生物反应过程。
ASMNo.1和ASMNo.2在应用过程中都有一些限制,如他们都要求pH值接近中性并保持恒定;ASMNo.1要求系统在恒定温度下运行,ASMNo.2的实用温度要限制在中等范围,大概为10~25℃,因为高温和低温状态下聚磷菌PAOS的特性尚不完全清楚,模型不一定能给出合理的预测,尤其是对于磷的去除。从ASMNo.1到ASMNo.2的最突出变化是生物量按反应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使其浓度不能简单地用分布参数XB,M.描述。除了生物除磷过程外,ASMNo.2还包含了两个“化学过程”,可以用于模拟磷的化学沉淀。
ASMNo.3与ASMNo.1大致相同,只是在废水特征化这一重要方面作了改动,将重点从水解过程转移到有机物质的储存过程。在ASMNo.1中快速可生物降解基质COD必须从呼吸试验中估算,而对这一试验的解释又依赖于异养菌产率YH的值。在ASMNo.3中溶解性COD仅由快速可生物降解基质SS和惰性可溶性有机质SI组成。从两个模型所采用的典型废水组成可以看出:ASMNo.3中SS占总COD的40%,而不象ASMNo.1中仅为10%。
与ASMNo.1和ASMNo.2相比,ASMNo.3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通过0.45μm滤膜的过滤作用可以将溶解性成分与颗粒性组分更好地区分,而前者废水游液中仍然含有相当比例的慢速可生物降解基质XS.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