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3 13:54 来源于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按照文化建筑的特点,将建筑内区域划分为库区、展厅、公众活动区和办公区。
二、应配置高速、可靠、大数据流、多媒体传输的信息平台,形成以采集、保护、管理和利用人类文化遗产资源的服务体系。
三、宜建立考古远程接入与发布系统,考古人员在外作业期间,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与博物馆取得联系,也可以通过虚拟专用网络来获得博物馆信息库中的相关资料,同时通过网络系统将现场的资料和信息发送到博物馆。
四、公众信息系统宜配置触摸屏、多媒体播放屏、语音导览、多媒体导览器等设备,并配置适量的手持式多媒体导览器,满足观众视、听等特殊需求。
五、宜配置网络远程接入系统,满足博物馆管理人员远程及异地访问本馆授权服务器、查询信息,实现远程办公功能。
六、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宜配置客流分析系统,系统应设在主要出入口和人流密度需要控制的场合,系统的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确保客流量不超过限定值。
2,应根据各出入gl的人流量及时进行疏导。
3,应在发生事故时及时反馈现场情况。
七、工作业务系统应满足文物保存、展出和馆藏信息内外交流的需求;具有对考古、研究和文物调查追踪工作提供快速的信息服务和基于互联网的展示、研究和交流的功能,实现博物馆信息化应用的功能。
八、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满足文物对环境安全的控制要求,避免腐蚀性物质、二氧化碳、温度、湿度、风化、光照和灰尘等对文物的影响。
2,应确保对展品的保护,减少照明系统各种光辐射的损害。
3,应对文物熏蒸、清洗、干燥等处理、文物修复等工作区的各种有害气体浓度实时监控。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