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2010年二级建筑师:建筑结构抗震(4)

2010-09-17 17:15 来源:来源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五、场地、地基和基础

  (一)场地

  国内外大量的震害表明,场地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较大。场地条件对震害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场地土坚硬程度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土愈软、覆盖层愈厚,震害愈重,反之愈轻。

  (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8-3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2)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

  (3)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应为控制性钻孔数量的1/3-1/5,山间河谷地区可适量减少,但不宜少于3个。

  2)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一个。

  3)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m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8-4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表8-4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4)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层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土层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5)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6)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8-5划分为4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8-5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

  (7)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情况,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①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

  ②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③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om和90m.

  2)对不符合上款规定的情况,应避开主断裂带。其避让距离不宜小于表8-6对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的规定。

  (8)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宜大于1.6.

  (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建筑,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