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岩土工程师考试辅导:水电灌浆施工组织设计(4)

2011-08-18 11:35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3.2施工平面布置

  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布置在塘头镇水管所内,作为与各方联系、协调及本项目内部人员、设备等的中转地。

  施工人员住宿及生活区布置在右岸原地勘队基地内及左岸K31勘探交通1#洞口附近合适位置,经K31外侧勘探洞及施工便道通往各施工面。

  K31勘探交通1#洞口附近可作现场材料库、综合车间和混凝土拌和站。

  钻孔及辅助设备可按就地安装在孔位及四周,按方便施工、有利于操作的原则布置。

  灌浆用水泥浆采用集中方式,制浆站设在左岸导流洞出口区,制出的0.5:1的浓浆放入1m3搅拌桶内,通过灌浆泵和11/2'铁管输送至各施工面,由各施工面的0.2m3搅拌桶配制成所需要的各种比例的浆液。

  混凝土搅拌站布置在K31勘探交通1#洞口附近,混凝土拌好后由三轮车运至各施工面。

  具体布置见图二:乌江思林水电站K30、K31岩溶系统处理工程施工平面布置图。

  4.施工组织

  4.1组织结构及人员配备

  为了高质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我公司将成立“乌江思林水电站K30、K31岩溶系统处理工程”施工项目部,组织结构如下:

  项目经理:1人;项目副经理:1人;项目总工程师:1人;技术部:2人;材料采购部2人;混凝土浇筑与封堵部50人;造孔与灌浆部120人;后勤、服务、水、电及机械维修:6人。

  4.2施工机械设备及材料

  5.施工顺序及施工工艺

  5.1施工顺序

  进场、施工前各项准备→临时设施→洞内清碴→锚杆→盖重混凝土浇筑→沿线溶洞、溶隙、断层等渗漏通道封堵及物探孔回填→150mm回填孔造孔及回填细石混凝土(或砂浆、碎石)→帷幕灌浆孔造孔及灌浆(预埋76mm孔口管)→检查孔→清理施工现场→出场。

  1.施工准备:对主要设备的维修、保养及运行,检查辅助设备及生产工具的配备是否齐备,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坐标确定孔位并报监理复核、确认。

  3.造孔:风动冲击钻或电钻造孔,孔径不小于25mm.

  4.安装锚杆:达到孔深并清孔后,插入22mm螺纹钢,长1.2m,外露0.35m,浇灌水泥砂浆。

  5.2.2盖重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为:施工准备→洞内底板清淤→支模→混凝土拌制→盖重混凝土浇筑→养护。

  2.混凝土拌制:混凝土设计标号为C15,拌制前必须对所用的当地砂石料、水泥和外加剂送科研部门进行配合比试验,根据实验数据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经实验室检验合格和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进行生产。

  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要有实验室检验合格证明。混凝土拌制时必须按配比对原材料进行严格计量,坚持过磅称重并保证砼搅拌时间,搅拌时投料顺序必须按粗骨料、细骨料、水泥、外加剂的顺序依次投料,原材料投量偏差不能超过规范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值。

  混凝土采用机械拌制,搅拌时各种材料要混合均匀,搅拌时间不得少于60秒。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必须进行坍落度测试和试块制作。拌制好的混凝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运至现场进行浇注,若因运输原因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浇注时,需重新拌制方能使用,耽搁时间较长或不合格的砼严禁使用。

  3.盖重混凝土浇筑:洞内底板冲洗干净,模板支护好后才可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进行机械震捣,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浇筑完毕作好养护工作。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蜻蜓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