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1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试题(19)

2011-09-16 09:31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调水工程(必答题)

  某调水工程涉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和山东半岛区,位于东经115°~122°、北纬32°~40°之间。

  调水工程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并在北方需要时,提供农业和部分生态环境用水,工程规模为50m3/s。沿线将建成4个大型水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预计共扰动占压原地表面积3134.27hm2,其中工程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181.51m2,弃土(石、渣)量1538.85万立方米,临时堆存土方290.24万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总量24.42万吨。

  问题

  1.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正确的是(BC)。
  A.对1000m范围内存在有敏感目标的施工河段,应在施工现场设立隔声屏障
  B.应尽量避免在晚上10:00~次日7:00的时间内安排大的噪声设备施工
  C.选用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D.延长施工周期以降低高强度短时间的噪声污染

  2.社会经济环境损益分析包括哪些方面(ABC)。
  A.经济损益分析
  B.社会损益分析
  C.环境损益分析
  D.生态景观分析

  3.底泥及弃土堆放污染防治措施正确的是(BCD)。
  A.底泥可以用来建筑沿线堤坝
  B.尽量利用两侧荒地、低洼地和坑洼地等堆放弃土
  C.对施工临时占用的耕地和林地必须予以恢复
  D.原为荒地的土地可根据当地绿化规划进行绿化,增加绿地面积

  4.生态影响削减措施正确的是(ABCD)。
  A.沿线安排的取、弃土场,要合理选址、保留表层土壤
  B.要标明施工活动区,严令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
  C.自身开挖土方应首先满足自身填筑要求
  D.严禁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水库和引(输)水河道

  5.水库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预测包括(ABCD)。
  A.水库建设对下游供水地区供水保证率影响
  B.移民环境容量分析
  C.对库区周围土地涝渍影响
  D.水库土地利用/覆盖结构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6.工程水土流失影响评价包括(ABC)。
  A.原地貌、土地及植被损坏情况预测
  B.弃土(石、渣)量的预测
  C.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的预测
  D.沿线淤泥淤积情况预测

  7.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正确的是(ABCD)。
  A.施工生活区锅炉的燃煤应使用低硫优质煤
  B.各种燃油机械在空闲时应及时关闭
  C.运输车辆在以上居民区和村庄附近应减速慢行,严禁超载
  D.在拆除房屋和现有建筑时,应随时洒水,减少扬尘污染

  8.施工期交通的影响防治措施正确的是(ABC)。
  A.合理安排运输车辆的行车路线和时间
  B.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施工周期
  C.尽可能作到土方平衡,减少弃土量,相应减少土方运输量
  D.改用小排量的载重汽车

  9.工程主要影响包括(ABCD)。
  A.对输水沿线洪涝水的影响
  B.对供水沿线区域水资源影响
  C.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建议
  D.调水对输水干线两侧地下水质的影响

  10.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划分包括(ABC)。
  A.工程施工区
  B.弃土弃渣区
  C.移民安置区
  D.办公区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责任编辑:蓝精灵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