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活性污泥系统的水质管理
A、曝气池的水质管理
(1)水质管理监测项目
①水温:15~30°C,一般要求不高于35°C或低于10°C;
②pH值:6.5~8.5,最佳7.2~7.4,一般不>9.5和<4.0;
③DO:DO>0.3mg/L时,即可正常进行反应;但一般要求入口处不低于0.5mg/L,出口处应高于2.0mg/L;
④SV:⑤MLSS、MLVSS:
⑥Xr:用于确定回流污泥量和属于污泥量,一般在7000~12000mg/L;
⑦SVI:沉降性能,60~150;⑧LsrBOD和LvrBOD:⑨污泥龄(qc):⑩HRT:
(2)生物相镜检观察:
一般来说,主要镜检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其是指示性生物,根据在混合液中出现的原生动物的种属及其数量,可以大体地判断出废水净化的程度和活性污泥的状态。
①活性污泥生长正常、净化功能强,出水水质良好时,主要是有柄着生型的纤毛虫,如钟虫等;
②活性污泥生长不好、有机负荷高,DO含量低,细菌多以游离状态存在时,出现的原生动物则主要是游泳型的纤毛虫,如草履虫、肾形虫等;
③DO不足时,可能出现的原生动物数量较少,主要有扭头虫等,它们的出现说明已出现厌氧反应,产生了H2S气体;
④曝气过度时,活性污泥絮体呈细小分散状,出现的原生动物主要是一些小型变形虫。
四、活性污泥系统的常见异常现象及其对策
A.曝气池的异常现象及对策
1)混合液DO不足
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
原因:1)负荷量增高;2)曝气不足;3)工业废水的流入等;
对策:1)控制负荷量;2)增大曝气量;3)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入。
2)SV值异常:
a.污泥沉淀30~60分钟后呈层状上浮(污泥上浮)多发生在夏季;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N2,引起污泥上浮;
对策:1)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HRT;2)减少曝气量。
b.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
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
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
c.泥水界面不明显
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
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F/M值。
3)SVI值异常
原废水水质的变化和运行管理不善都会使SVI异常。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