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物业管理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物业管理师《经营管理》第七章(16)

2011-11-21 14:38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与分类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

成本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控制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提供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预算,对实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各项物业管理成本开支进行严格的计算、限制和监督,及时揭示实际成本与其预算之间的差异,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实际成本限定在预算范围之内。广义的成本控制除包括狭义的成本控制外,还包括对成本的分析与考核,通过总结经验,为降低以后的物业管理成本提供参考。(本节的成本控制均是指广义的控制)。

综上可知,物业管理成本控制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目标成本本身的控制;二是对目标成本完成的控制和过程的监督;三是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为今后成本的降低指明方向。

成本控制在成本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企业开展成本的控制,可以事先限制各项费用和消耗的发生,有计划地控制成本的形成,使成本不超过预先制定的标准,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二)成本控制的分类

成本的控制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1.按控制的时间特征分类

按成本控制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事先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1)事先控制

事先控制是“设计”阶段的控制,又称事前控制,是在开始新的物业管理服务之前,即在成本发生之前,事先确定成本控制标准,如劳动工时定额、物资消耗定额、费用开支预算以及各种材料的成本目标等,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作为衡量生产费用实际支出超支或节约的依据,并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事先控制是成本控制的开端。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执行阶段的控制,又称为过程控制,是在提供物业经营管理服务时,实际发生物业管理成本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成本控制,它是对成本的耗费所进行的日常控制。事中控制以成本标准控制成本实际支出,并将成本的实际支出与成本标准进行比较,及时发现产生的偏差,以消除或减少这些差异。如果实际成本支出超过成本标准则为逆差,也称不利的差异;反之,实际成本支出低于成本标准则为顺差,也称为有利的差异。成本差异是重要的管理信息,它从成本上及时反映物业经营管理中哪些方面取得了成绩(顺差),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逆差),这就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事中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中心环节。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考核阶段的控制,即对成本的实际耗费进行事后分析,及时查清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确定责任归属,总结经验教训,评定和考核业绩,制定有效的措施,改进工作,以提高成本管理的水平。由此可见,成本的事后控制着眼于将来工作的改进,避免不合理的支出和损失的重新发生,为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

成本的事后控制是事中控制的延续,而事中控制又是事后控制的前提。成本有了事中控制,就能在每一项生产费用发生之前或发生之时加以控制,把它限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事中控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一般只限于一时、一地、一事的单项成本控制,至于一个时期、一个单位、一种服务的综合成本进行分析和考核,则有待于成本的事后控制。另外,由于成本的控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所以,就本质而言,事后控制实际上还是下一个循环中事先控制的组成部分。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责任编辑:向日葵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