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测试步骤
(1)用千斤顶开始加载,注视测力环或压力表,至预压0.5MPa,稳压lmin,使承载板与土基紧密接触,同时检查百分表的工作情况是否正常,然后放松千斤顶油门卸载,稳压lmin,将指标对零或记录初始读数。
(2)测定土基的压力。变形曲线。用千斤顶加载采用逐级加载卸载法,用压力表或测力环控制加载量,荷载小于0.1MPa时,每级增加0.02MPa,以后每级增加0.04MPa左右。为了使加载和计算方便,加载数值可适当调整为整数。每次加载至预定荷载后,稳定lmin,立即读记两台弯沉仪百分表数值,然后轻轻放开千斤顶油门卸载至0,待卸载稳定lmin后,再次读数,每次卸载后百分表不再对零。当两台弯沉仪百分表读数之差小于平均值的30%时,取平均值。如超过30%,则应重测。当回弹变形值超过lmm时,即可停止加载。
(3)各级荷载的回弹变形和总变形,按以下方法计算:回弹变形L=加载后读数平均值一卸载后读数平均值)×弯沉仪杠杆比总变形L‘=(加载后读数平均值一加载初始前读数平均值)×弯沉仪杠杆比
(4)测定汽车总影响量a.最后一次加载卸载循环结束后,取走千斤顶,重新读取百分表初读数,然后将汽车开出lOm以外,读取终值数,两只百分表的初、终读数差之平均值乘弯沉仪杠杆比即为总影响量%
(5)在试验点下取样,测定材料含水量。取样数量如下:最大粒径不大于5mm,试样数量约120g;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试样数量约250g;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试样数量约500g。
(6)在紧靠试验点旁边的适当位置,用灌砂法或环刀法及其他方法测定土基的密度。
5.计算
(1)各级压力的回弹变形加上该级的影响量后,则为计算回弹变形值。是以后轴重60kN的标准车为测试车的各级荷载影响量的计算值。当使用其他类型测试车时,各级压力下的影响量。按下式计算:
(2)将各级计算回弹变形值点绘于标准计算纸上,排除显著偏离的异常点并绘出顺滑的P-L曲线,如曲线起始部分出现反弯,应按图9-9所修正原点O,O’则是修正后的原点。
(3)按下式计算相应于各级荷载下的土基回弹模量值:
(4)取结束试验前的各回弹变形值按线性回归方法由下式计算土基回弹模量E0值:
6.报告
(1)试验采用的记录格式。
(2)试验报告应记录下列结果:
1)试验时所采用的汽车;
2)近期天气情况;
3)试验时土基的含水量;
4)土基密度和压实度;
5)相应于各级荷载下的土基回弹模量值;
6)土基回弹模量值。
贝克曼梁法
1.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在土基、厚度不小于lm的粒料整层表面,用弯沉仪测试各测点的回弹弯沉值,通过计算求得该材料的回弹模量值的试验;也适用于在旧路表面测定路基路面的综合回弹模量。
2.试验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
1)选择洁净的路基表面、路面表面作为测点,在测点处作好标记并编号。
2)无结合料粒料基层的整层试验段(试槽)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整层试槽可修筑在行车带范围内或路肩及其他合适处,也可在室内修筑,但均应适于用汽车测定弯沉。
②试槽应选择在干燥或中湿路段处,不得铺筑在软土基上。
③试槽面积不小于3m x 2m,厚度不宜小于1m.铺筑时,先挖3m x 2m X 1m(长×宽×深)的坑,然后用欲测定的同一种路面材料按有关施工规定的压实层厚度分层铺筑并压实,直至顶面,使其达到要求的压实度标准。同时应严格控制材料组成,配比均匀一致,符合施工质量要求。
④试槽表面的测点间距可按图9.10布置在中间2m x1m的范围内,可测定23点。
(2)测试步骤按上述方法选择适当的标准车,实测各测点处的路面回弹弯沉值Li.如在旧沥青面层上测定时,应读取温度,并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弯沉值的温度修正,得到标准温度20℃时的弯沉值。
3.计算
(1)计算全部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单次测量的标准差和自然误差:
(2)计算各测点的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偏差值di=Li一Z,并计算较大的偏差与自然误差之比d/ro.当某个测点观测值di/ro的值大于表9-9中的d/r极限值时则应舍弃该测点,然后重新计算所余各测点的算术平均值(L)及标准差(s)。
(3)按下式计算代表弯沉值:
(4)按下式计算土基、整层材料的回弹模量(EI)或旧路的综合回弹模量:
4.报告报告应包括弯沉测定表、计算的代表弯沉、采用的泊松比及计算得到的材料回弹模量E,等,对沥青路面应报告测试时的路面温度。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