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监理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复习指导:冷铺沥青材料的特性与配制技术(3)

2010-09-15 09:53 来源:来源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4.冷铺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冷铺沥青材料作为路面修补材料,需要满足一定的技术要求以判断其性质,但不能按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概念来进行评定。

  4.1 疏松性与压实性

  如何评定冷铺混合料的疏松性和压实性,国际上大都采用经验判断的方法。我们借鉴工地现场检验土壤最佳含水量的简便方法,即用手将混合料捏紧,松开手混合料能成团,则表明混合料可压实成型而不松散;将成团的混合料拍一下,混合料就能散开,则表明混合料疏松性良好,方法简单而解决问题。

  4.2 初始强度

  冷铺混合料在压实后需要达到一定强度,以承受车轮荷载。由于马歇尔试验方便,故以稳定度评定其初始强度。取冷铺混合料1000g,在常温下正反面各锤击75次,脱模后在常温下测定马歇尔稳定度。

  4.3 残留稳定度

  储存性冷铺沥青混合料压实后,初始空隙率大,抗水性差,因此需要检验其水稳性。将常温下成型的马歇尔试件浸泡在水中一昼夜,测试浸水后的稳定度Sw,该稳定度Sw与原稳定度So之比值K=Sw·So,作为评定混合料的水稳性。

  4.4 低温粘结性

  为检验混合料在冬季低温下的粘结性能,将混合料装入塑料袋内,然后放在-10℃的冰箱内冷冻4h以上,取出后将1000g样品立即装入试模,每面锤击150次,观察是否能粘结成型,在常温下测试马歇尔稳定度,其值要求大于1.5kN。

  5.冷铺沥青混合料生产与应用

  5.1 冷铺混合料现场生产

  先配制改性稀释沥青结合料,采用重交通道路沥青、树脂、石油溶剂、添加剂配合而成,其粘度分别调配成适合于冬春季节和夏秋季节两种。集料采用0~3mm和356mm两种集料进行配合。结合料用量先按上述经验公式计算,然后根据试拌情况加以调整。

  混合料在60℃~80℃的温度下进行拌和。出料后采取措施令其快速冷却,然后装袋储存。取现场生产的冷铺沥青混合料,在室内进行试验,检验疏松性与压实性良好。

  5.2 冷铺混合料现场应用

  2000年3月生产的冷铺沥青混合料,经过3个月的储存后于6月进行实地使用。在经历了夏季36℃~37℃的高温和3次台风暴雨的袭击,又经历了冬季低温考验,修补路面保持良好状态,没有脱粒、松散等现象。在施工时,为模拟雨天施工,还曾特地带水作业,以考验这种材料的抗水性,至今路面未发现脱粒、松散现象,说明材料具有较好的抗水性。现在,这种冷铺材料已逐渐在城市道路和郊区公路上得到应用,其效果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毫不逊色。

  6.成本经济比较

  配制储存式冷铺沥青混合料,在材料配方上与热拌沥青混合料有所区别,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冷铺沥青材料生产量很少,管理、包装要求较高,也使成本有所提高。粗略测算,这种冷铺材料可能的价格大概是热拌沥青混合料的2倍~3倍左右,这样生产厂家能既有利可图,而养路部门又能承受。同国外经销的冷铺材料相比,因国外产品经远距离运输、加收关税和高额利润,价格差不多为热拌料的10倍~20倍。由此可见,所开发的产品性能既好,成本又低,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