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束语
现代静电防治系列产品适用范围广,对任何产生静电的场所或部件使用后,可降低其表面阻抗,消除静电。它们无毒、无腐蚀、无污染,使用方法简便,作用时间可达数月到一年半,封存的产品长期不失效。
该系列产品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符合美国消防学会(NFPA)的标准CODE—56A,好在0.05s内可使静电电位由5000V衰减到500V,它也符合美国军标MIL—B—81705B,即在2s内可使静电电位由5000V衰减到零。在同类型生产厂商中,ACL公司是获得国际质量ISO—9002认证的唯一厂家,声誉很高。
四、电磁防护
a.电磁屏蔽 电磁屏蔽是防止电磁伤害的主要措施,应根据现场的特点采用不同结构和不同材料的屏蔽装置。
(1)电磁屏蔽工作原理高频电磁屏蔽装置由铜,铝或钢制成,当电磁波进入金属内部时,产生能量损耗,一部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随着进入导体表面的深度增加,能量逐渐减小,电磁场逐渐减弱。显然,导体表面场强最大;越入内部,场强越小。这些现象就是电磁辐射的集肤效应。电磁屏蔽就是利用这一效应进行工作。
(2)屏蔽方式按照场源的工作性质,可采用主动或被动屏蔽。
主动屏蔽是指将场源置于屏蔽体内,将电磁场限制在某一范围内,使其不对屏蔽体以外的工作人员或仪器设备产生影响的屏蔽方式。主动屏蔽适用于辐射源比较集中,辐射功率较大,工作人员作业位置不固定,且周围不需要接收辐射能量的场合。高频加热设备的高频发射器,高频变压器,耦合电容器等器件均可采用主动场屏蔽。其特点是场源与屏蔽体之间的距离小;屏蔽体必须接地,否则,屏蔽效率大大降低。
被动场屏蔽是指屏蔽室,个人防护等屏蔽方式。这种屏蔽是将场源置于屏蔽体之外,使屏蔽体内不受电磁场的干扰或污染。被动场屏蔽适用于辐射体比较分散,工作人员作业位置固定的场所。无线电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发射电磁波的场合均宜采用该方法。被动屏蔽的特点是场源与屏蔽体之间的距离大;屏蔽体可以不接地。
(3)屏蔽材料用于高频防护的板状屏蔽和网状屏蔽均可用铜,铝或钢(铁)制成。必要时可考虑双层屏蔽。电磁波进入屏蔽体后衰减很快。随着屏蔽体厚度增加,屏蔽效率提高。一般情况下,屏蔽体厚1毫米即可满足要求。对于网状屏蔽,网材目数越大,网丝超越粗,则屏蔽效果越好。对于波长较大的高频和超高频电磁场,对网材目数的大小没有严格要求,取材可视材料来源而定;对于特高频电磁场,则要求较大的目数和较小的网眼。
b.高频接地高频接地包括高频设备外壳接地和接屏蔽的接地。高频接地应符合一般电气设备接地的要求,还应符合高频接地的特殊要求。
屏蔽装置有了良好的接地以后,可以提高屏蔽效果,且以中波波段较为明显。
高频接地的接地线不宜太长。其长度最好能限制在波长的1/4以内。如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时,也要避免波长1/4的奇数倍。这样选取地线的长度是为了防止在接地线上产生驻波,导致较高的电压。否则,既不利于人身安全,还可能对电子设备产生较强的干扰。高频接地线宜采用多股铜线或多层铜皮制成,以减小接地互的自感和其内的涡流损耗。
对于屏蔽接地,只宜在屏蔽的一个点与接地体相连。如果同时有几个点与接地体相连,由于各点情况不完全相同。可能产生有害的不平衡电流。
高频接地体宜采用铜材制成,宜于坚埋。板形接地体的面积取1.5-2平方米即可。
应当指出,对于高频电子设备,为了防止干扰,外壳和屏蔽装置也是需要接地的。
除屏蔽外,作为技术措施,还可改进高频设备及其馈线的设计,以减少其辐射功率;还应合理布置各高频设备,以降低操作部位的电磁强度;还可利用谐振,消耗辐射能量;还可利用石墨粉,碳粉,铁粉,合成树脂等吸收材料,吸收能量等。
家用电器防电磁辐射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和方便。但很少有人会想到,有些家用电器在带给我们舒适享受的同时,还将一种肉眼看不见的污染——电磁辐射带进我们的家庭生活。
现代文明社会离不开电。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电能产生电磁场,而电磁场会向外辐射电磁波,由此就形成了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强弱与电磁波的频率和功率密度以及与人的相对距离密切相关,而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尽管我们生活在电磁辐射环境里,但由于我们每个人(非有关的专业人员)所能接触到的高频电子设备极为有限,而且所受的辐射剂量不大、频度也不高;况且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有一定的累积和潜伏过程,所以,我们平时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异常。因此,长久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