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管理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复习辅导:矿产资源利用政策二

2010-09-15 10:01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五是对资源储量情况尚缺乏清晰的掌握。

  在已查明资源储量中,地质控制程度较低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查明资源储量结构中,资源量多,基础储量少;经济可利用性差或经济意义未确定的资源储量多,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少;控制和推断的资源储量多,探明的资源储量少。

  2002年11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一份题为《未来20年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安全供应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今后20年,中国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5倍。未来20~30年内中国现有资源的供应将不可持续。主要表现为支柱性矿产后备储量不足,小矿床多,大矿床少;贫矿和难选冶矿多,高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资源分配与生产力不匹配,供求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人均资源少,一方面资源利用率低,破坏和浪费严重。面对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严峻。

  近几年,我国的矿产品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2002年,我国共有大型矿山489座,中型矿山1025座,小型矿山和砂石黏土采场14万多处,从业人员907万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数量不断增加。2004年,煤炭产量达到19.56亿吨,原油产量1.75亿吨,天然气产量407.7亿立方米,铁矿石产量3.10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430万吨。矿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目前,中国原煤、钢、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磷矿石和硫铁矿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国有矿山企业是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的支柱,也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稳定供应基地。原油、天然气和36%的其他矿石产量都来自7679个国有矿山企业。国有矿山企业不仅为工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种经济成分的矿山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2002年,非国有矿山企业达到14万个,其中港澳台商投资矿山企业132个,外商投资矿山企业160个。

  我国矿产品及相关能源与原材料进出口贸易中,原油、铁矿石(砂)、锰矿石(砂)、铜精矿、钾肥进口量较大。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萤石、重晶石、滑石、石墨等优势矿产品的出口量较大。2004年全国初级矿产品及相关能源原材料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4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相对不足,近几年我国矿产品的进口不断增加。2004年,原油进口l2272万吨,比上年增长34.7%;铁矿石进口20799万吨,比上年增长40.4%;锰矿石进口465万吨,比上年增长62.6%;铬铁矿进口217万吨,比上年增长21.9%;铜矿石进口288万吨,比上年增长7.9%;钾肥进口743万吨,比上年增长13.1%。

  我国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经济快速增长与部分矿产资源大量消耗之间存在矛盾。石油、(富)铁、(富)铜、优质铝土矿、铬铁矿、钾盐等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较大。东部地区地质找矿难度增大,探明储量增幅减缓。部分矿山开采进入中晚期,储量和产量逐年降低。

  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和环境污染仍较突出。开采矿山布局不够合理,探采技术落后,资源消耗和浪费较大,矿山环境保护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区域之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平衡。西部地区和中部边远地区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制约了资源开发。

  四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探矿权、采矿权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需要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宽。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