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环保工程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0环保工程师考试辅导资料:大气污染(二)

2010-09-10 11:23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

  1、大气污染源

  导致大气污染的因子或污染物的发生源: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有四种分类法

  (1)按污染源存在形式: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

  (2)按污染源排放方式:高架源、面源、线源;

  (3)按污染源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

  (4)按污染源产生类型:工业污染源、家庭炉灶、汽车排气。

  进行大气质量评价适宜用第一种分法,研究扩散适宜用第二种分法,分析污染物排放时间规律适宜用第三种分法,解决污染物,控制污染物适宜用第四种分法。

  2、大气污染物

  (1)定义: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2)种类: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二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颗粒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①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系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从大气污染控制的角度,按照气溶胶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种:

  a粉尘(dust):粉尘系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粒子,能因重力作用发生沉降,但在某一段时间内能保持悬浮状态。它通常是由于固体物质的破碎、研磨、分缎、输送等机械过程,或土壤,岩石的风化等自然过程形成的。粒子的形状往往是不规则的。粒子的尺寸范围,在气体除尘技术中,一般为1—200μm左右。属于粉尘类的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如粘土粉小,石英粉尘、煤粉、水泥粉尘、各种金属粉尘等。

  在大气污染控制中,还根据大气中的粉尘(或烟尘)颗粒的大小,将其分为飘尘、降尘和总悬浮微粒。

  ①飘尘:飘尘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μm的固体颗粒。它能较长期地在大气中飘浮,有时也称浮游粉尘。

  ②降尘:降尘指大气中粒径大于10μm的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它可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

  ②总悬浮微粒(TSP):总悬浮微粒系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颗粒。

  b烟(fume):烟一般系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粒子的气溶胶。 它是由熔融物质挥发后生成的气态物质的冷凝物,在生 成过程中总是伴有诸如氧化之类的化学反应。烟的粒子尺寸很小,一般为0.01一lμm左右。产生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铅烟、氧化锌烟,在核燃料后处理厂中的氧化钙烟等。

  c飞灰(flyash):飞灰系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飞出 的分散得较细的灰分。

  d黑烟(smoke):黑烟一般系指由燃料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在某些情况下,粉尘、烟、飞灰、黑烟等小固体粒子气溶胶 的界限,很难明显区分开,在各种文献特别是工程中,使用得较混乱,根据我国的习惯,一般可将冶金过程或化学过程形成了固体粒子气溶胶称为烟尘;将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飞灰和黑烟,在不需仔细区分时,也称为烟尘。在其他情况,或泛指小固体粒子的气溶胶时,则通称粉尘。

  e雾(fog):是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在气象中指造成能见度小于lkm的小水滴悬浮体。在工程中,雾一般泛指小液体粒子悬浮体,它可能是由于液体蒸汽的凝结,液体的雾化及化学反应等过程形成的,如水雾、酸雾、碱雾、油雾等。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