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环保工程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0环保工程师考试辅导资料:大气污染的影响

2010-09-10 14:04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对植物的伤害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通常发生在叶子结构中,因为叶子含有整棵植物的构造机理。最常遇到的毒害植物的气体是:SO2、臭氧、PAN、氟化氢、乙烯、氯化氢、氯比化氢和氨。在普通碳氢化合物中,很多研究表明乙烯能使城市敏感的植物受到损害。乙烯对植物的影响包括,使花朵凋落和叶子不能很好地舒展。

  人们关于颗粒物对植物的影响还了解的很少。但是现在已观察到对几种特定物质的损害作用。含氟化物的颗粒物使某些植物受损害。降落在农田中的氧化镁,会使农作物生长不良。动物吃了沾有有毒颗粒物的植物时,健康会受到损害。有些有毒化合物会被吸收进植物组织,或成为植物表面污染而存在下去。

  (2)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金属制品、油漆涂料、皮革制品、纸制品、纺织品、橡胶制品和建筑物的损害也是很严重的。这种损害包括拈污性损害和化学性损害两个方面。拈污性损害主要是粉尘、烟等颗粒物落在器物上面造成的,有的可以清扫冲洗除去,有的很难除去,如煤、油中的焦油等。化学性损害是由于污染物的化学作用,使器物和材料腐蚀或损坏。

  颗粒物因其固有的腐蚀性,或惰性颗粒物进人大气后因吸收或吸附了腐蚀性化学物M产生直接的化学性损害。存在空气中的吸湿性颗粒物,能直接对金属表面产生腐蚀作用。

  大气中的SO2、NOX及其生成的烟雾、酸雾等,能使金属表面产生严重的腐蚀,使纺制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损,使金属涂料变质,降低其保护效果。一般来说,造成金属腐蚀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SO2。温度和相对湿度都显著影响着腐蚀速度。铝对SO2的腐蚀作用具有很好的抵抗力。但是,当相对湿度高于70%时,其腐蚀率就会明显上升。含硫物质和硫酸会侵蚀多种建筑材料,如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水泥砂浆等,这些淌料先形成较易溶解的硫酸盐,然后被雨水冲刷掉。SO2或硫酸气溶胶加速了尼龙织物管道的老化。

  光化学氧化剂中的臭氧,会使橡胶绝缘性能的寿命缩短,使橡胶制品迅速老化脆裂。预侵蚀纺织品的纤维素,使其强度减弱。所有氧化剂都能使纺织品发生程度不同的褪色。

  (3)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①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大气污染最常见的效应是大气能见度降低。一般来说,对大气能见度或清晰度有影-溉物应是气溶胶粒于、能通过大气反应生成气溶胶粒于的气体或有色气体。因此,对能见度有潜在影响的污染物有:总悬浮颗粒物(TSP);SO2和其他气态含硫化合物;NO以及光化学烟雾。SO2及其他含硫气体能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硫酸盐和硫酸气溶胶NO、NO2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硝酸盐和硝酸气溶胶粒子;光化学烟雾之类反应可生成硝酸盐和硝酸气溶胶粒子。这些微粒在大气中影响了光的折射和吸收作用,造成了能见度的降低,

  大气能见度降低,不仅会使人感到不愉快,而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还会产生交通安全方面的危害。

  ②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气候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SO2、NOX排放产生的酸雨等。除此之外,在较低大气层中的悬浮颗粒物形成水蒸气的凝结核。当大气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就会发生凝结现象。在较高的温度下,凝结成液态小水滴。而在温度很低时,则会形成冰晶。这种“凝结核”作用有可能潜在的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己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