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
1.第一代厌氧反应工艺
20世纪50年代以前开发的厌氧消化工艺常被称为第一代厌氧反应器,其典型代表是普通厌氧消化池和厌氧接触工艺。
2.第二代厌氧反应工艺
第二代厌氧反应工艺以提高厌氧微生物浓度和停留时间、缩短液体停留时间为目标。其典型代表有厌氧滤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流化床、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和厌氧折板式反应器等。与第一代厌氧工艺相比,第二代工艺更加注重对系统环境条件的控制,反应器中通常增加了温控设施和搅拌装置,通过不同的运行方式在反应器内保持很高浓度的生物量。
3.第三代厌氧反应工艺
由于第二代厌氧反应工艺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出现了第三代厌氧反应器,其共同特点是:微生物以颗粒污泥固定化方式存在于反应器中,反应器单位容积的生物量更高,能承受更高的水力负荷,并具有较高的有机污染物净化效能,具有较大的高径比,占地面积小等。其典型工艺有: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等。
2.4.4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
1.厌氧接触法
普通消化池具有不能保留或补充厌氧活性污泥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在消化池后设沉淀池,将沉淀污水回流至消化池,形成了厌氧接触法。在机械或水力或压缩沼气的搅拌下,消化池内呈完全混合状态。该系统既使污泥不流失、出水水质稳定,又可提高消化池内污泥浓度,从而提高了设备的有机负荷和处理效率。然而,从消化池排出的混合液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沉淀池中混合液的固液分离效果,要进行脱气,沉淀采用较多的是真空脱气装置。
厌氧接触法具有如下特点:
(1)耐冲击能力强;
(2)消化池的容积负荷较普通消化池大大缩短;
(3)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料液;
(4)出水的水质好,但需增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脱气设备;
(5)混合液难于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污泥中脱气不彻底。
2.两相厌氧消化工艺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实现了生物相的分离,使产酸相和产甲烷相成为两个独立的处理单元以便于分别调控,确保发挥两大类微生物各自优势所需的条件,大幅度提高了废水处理能力和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又进一步提高了厌氧法处理废水的能力和范围。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主要特征是:
(1)产酸相反应器可以在高的负荷下运行,产甲烷相反应器也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下运行,两相厌氧工艺总体负荷比单相工艺有明显提高。
(2)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运行相对稳定,承受冲击负荷的能力强。
(3)当污水中含有大量硫酸盐等抑制物时,可以通过在两相反应器中间增设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脱除装置,降低产甲烷菌受抑制的程度。
(4)工艺系统相对复杂。
3.厌氧生物滤池
厌氧生物滤池的构造类似于一般的生物滤池,池内放置滤料,但池顶密封,产生的沼气聚焦在池顶部罩内,并从顶部引出。处理水所挟带的生物膜,一般在滤后高沉淀池分离。按水流方向,厌氧生物滤池可分为升流式、降流式和升流式混合型。
填料是厌氧生物滤池的主要部分,其选择对滤池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有材质、粒度、表面性质、比表面积和空隙率等。工程中,设计的填料堆积高度一般控制在2m左右。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中,生物量除大部分以生物膜的形式附在滤料表面,还有少部分以厌氧活性污泥的形式存在于滤料间隙中,其生物总量比降流式高,因此效率高,但是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底部易于堵塞,污泥浓度沿深度分布不均,而降流式堵塞则较轻。
厌氧生物滤池的主要优点是:微生物浓度较高,因此能承受较高的有机负荷及冲击负荷,不需搅拌和回流污泥,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启动时间短,泥龄长,水力停留时间较短,反应器的体积小。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