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岩土工程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09年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辅导模拟试题(1)

2009-07-12 14:53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例题】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方法有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和( )。
  A.导线法
  B.视距法
  C.前方交会法
  D.距离交会法

  答案:D
  解析:设计平面点位的测设方法有: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距离交会法和角度交会法。

  2.【例题】关于沉降观测终止的条件以下描述正确的为( )。
  A.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工程竣工后即可终止。
  B.一般2~3月观测一次,持续18个月后即可终止。
  C.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沉降速度减缓,可2~3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量不超过1mm即可终止
  D.一般每月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一年,如某月的沉降量与全年的平均沉降量的比值小于0.025即可终止。

  答案:C
  解析:一般,待沉降观测点埋设稳固后,即进行第一次观测。在建筑物增加荷重前后、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开挖土方等时,均应随时进行沉降观测。工程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到沉降量不超1mm,观测才可停止。

  3.【例题1】对于软弱地基与不良地基,一般情况不宜利用其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需进行地基处理,则地基处理的目的是( )。
  A.增加地基的强度;
  B.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C.减少地基的变形;
  D.减少基础埋深;

  答案:A、B、C

  4.【例题2】某工程场地位于地震设防烈度8度区,地基土为饱和砂土(属液化土),承载力满足工程要求,对该地基采用挤密碎石桩处理,则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地基承载力;
  B.消除地基的液化;
  C.减少地基的变形;
  D.提高地基抗渗透破坏的能力;

  答案:B

  5.【例题3】对于浅层局部为软弱土的地基,最合适的处理方法是( )。
  A.换填法;
  B.夯实水泥土桩;
  C.CFG桩;
  D.碎石桩。

  答案:A

  6.【例题4】对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最合适的处理方法是( )。
  A.换填法;
  B.夯实水泥土桩;
  C.CFG桩;
  D.土或灰土挤密桩。

  答案:D

  7.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分为规划设想阶段、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 )和评价与决策阶段
  A.初步设计及总概算阶段;
  B.施工图设计阶段;
  C.修正总概算和施工图预算阶段;
  D.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

  答案:D

  8.工程项目使用阶段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为( )
  ①采用新材料、新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 ②生产设备的更新分析。
  ③技术改造的经济分析。 ④关于施工组织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⑤技术发展的经济分析。 ⑥关于施工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⑤⑥;
  D.①⑤⑥;

  答案:B

  9.我国现行招标的主要方式有( )
  ①公开招标。 ②邀请招标。 ③协议招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

  10.确定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招标工程标底和投标报价,一般是以( )为依据
  A.设计概算或概算定额;
  B.修正概算或概算定额;
  C.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
  D.施工预算或施工定额;

  答案:C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