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物业管理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0年物业管理师辅导资料: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设备

2010-04-23 16:32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五、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设备

  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设备是现代固定灭火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探测器、区域报警器和集中报警器等组成。发生火灾时,探测器将火灾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区域报警器,再由区域报警器将信号转输到集中报警器。

  火灾探测器的种类较多,有感烟、感温、光电和可燃气体探测器等。利用火灾时发生的烟雾探测火灾的设备称为感烟探测器,常用的有离子感烟探测器和光电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有定温式和恒动式两大类。光电探测器也分为红外线、紫外线两类。可燃气体探测器不是探测已发生的火灾,而是测出现场内可燃气体的危险性,提醒人们注意,有发生火灾的危险。

  区域报警器由数门电路和稳压电源电路所构成。区域报警器用于监视区域(或楼层),能将探测器输入的电压信号转换成声光报警,并能显示出具体火警房间的号码,还能供应探测器稳压电压、输出火警信号给集中报警器以及操作有关的灭火和阻火设备。

  集中报警器的作用是将所监视的若干区域内的区域报警器所输入的电压信号,以声、光的形式显示出来。将着火的区域和该区域的具体着火部位显示在屏幕上。在报警的同时,时钟停走,记录首次报警时间,为调查火灾原因提供资料

  不同的房屋、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场所应选择不同的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设备。

  在安装使用和养护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严格按照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设备制造厂编写的使用说明书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安装,如适用范围、环境条件、保护面积、安装高度等。对其传输线路的施工,应符合电气安装施工规范的要求。并与强电电缆分开敷设,尽可能避开可能招致电磁干扰的区域或设备。所有接线端子应紧固完好,无接触不良、损伤等情况。穿入管内或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的线芯(铜线)截面不得小于0.75平方毫米;使用多芯电缆,单根线芯(铜线)截面不得小于0.2平方毫米。供电电源应使用消防专用电源,并带有备用直流电源。

  2.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设备应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负责使用、管理和维护,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触动。值班人员对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设备的报警部位号和本单位各火灾监护场所的对应编排应清楚明了。设备投入正常使用后,为确保运行正常,必须严格按定期检查制度进行检查。每天检查:通过手动检查装置,检查各项功能(如火警功能、故障功能)是否正常,有无指示灯损坏。每周检查:进行主、备电源自动转换试验。每半年检查:对所有火灾探测器进行一次实效模拟试验,有失效的火灾探测器,应及时更换;对电缆、接线盒、设备作直观检查,清理尘埃。

  3.由于火灾自动探测报警设备线路复杂,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各生产厂的产品结构、线路型式又不大相同,故障类型也较多,所以除一般常见故障外,其维修应由专业维修人员进行。

  4.对一般常见故障及其检查的方法有:主电源故障,检查输入电源是否完好;熔丝有无烧断、接触不良等情况;备用电源故障,检查充电装置、电池有否损坏;连线有无断线;探测回路故障,检查该回路至火灾探测器的接线是否完好,有无火灾探测器被人取下,终端监控器有无损坏;误报火警,应勘察误报的火灾探测器的现场有无蒸汽、粉尘等影响火灾探测器正常工作的环境干扰存在,如有干扰存在,则应设法排除。对于误报频繁而又无其他干扰影响火灾探测器正常工作的,此火灾探测器应及时予以更换。对一时排除不了的故障,应立即通知有关专业维修单位,以便尽快修复,恢复正常工作。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