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2009年注册一级建筑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3)

2009-11-11 08:39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第四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

  一、抹灰工程

  抹灰工程包括:一般抹灰、装饰抹灰和清水砌体勾缝等。

  2.施工工艺

  (1)基层处理。在不同结构基层交接处,铺钉一层金属网,以免产生裂缝,金属加强网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对于砖基层应充分沉实后,方可抹灰。

  室内墙面、柱面和门洞口的阳角,宜用1:2水泥砂浆做护角,其高度不应低于2m,每侧高度不应小于50mm。

  (2)底层抹灰。底层抹灰厚度为5~9mm,作用是使抹灰层能与基层牢固结合,找平。

  (3)中层。

  (4)面层。面层的厚度宜为2~5mm,抹灰总厚度一般不大于35mm,超过时应加强措施。

  3.抹灰材料及要求

  (1)水泥。抹灰工程应对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进行复验。

  (2)石灰。生石灰常温下熟化时不应少于15d,冻结风化的石灰膏不得使用,罩面用的磨细普通石灰粉的熟化期不应小于3d。

  4.抹灰质量检验

  抹灰层应无脱层、空鼓,面层应无爆灰和裂缝。

  相同材料工艺和施工条件的室外抹灰工程每500~1000㎡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0㎡的也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检查数量要符合下列规定室外抹灰每100㎡应至少检查一处,每处不得小于10㎡;

  内墙抹灰工程每50个自然间(大面积房间和走廊按抹灰面积30㎡为一间)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间的也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每一个检验批应至少抽查10%,并不得少于三间;不足三间时应全数检查;

  一般抹灰工程质量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519的规定。

  一般抹灰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表15-19

  项次项目允许偏差(一)检验方法

  普通抹灰高级抹灰

  1立面垂直度43用2m垂直检测尺检查

  2表面平整度43用2m靠尺和塞尺检查

  3阴阳角方正43用直角检测尺检查

  4分格条(链)直线度43拉5m线,不足5m拉通线,用钢直尺检查

  5墙裙、勒脚上口直线度43拉5m线,不足5m拉通线,用钢直尺检查

  注:1)普通抹灰,本表第3项阴角方正可不检查;

  2)顶棚抹灰,本表第2项表面平整度可不检查,但应平顺。

  (二)装饰抹灰

  1.水刷石2.斩假石3.干粘石4.拉毛灰

  二、饰面板(砖)工程

  (一)材料质量要求

  (5)外墙釉面砖、无釉面砖,表面应光洁,质地坚固,尺寸、色泽一致,不得有暗痕或裂纹,其性能指标均应符合国家标准,吸水率不得大于10。

  (6)陶瓷锦砖应质地坚硬、边棱整齐、尺寸正确。锦砖脱纸时间不得大于40min。

  (二)施工程序

  1.大理石和水磨石块施工刚挂法四、吊顶工程

  (一)吊顶工程构造

  吊顶板面的安装主要方法有:粘贴法,固定法,企口法,搁置法等。

  (二)吊顶工程施工与质量要求

  吊杆距主龙骨端部距离不得大于300mm,当大于300mm时,应增加吊杆。当吊杆长度大于1.5m时,应设置反支撑,当吊杆与设备相遇时应调整并增设吊杆。

  重型灯具、电扇及其他重型设备严禁安装在吊顶工程的龙骨上。

  金属吊杆、龙骨的接缝应均匀一致,角缝应吻合,表面应平整,无翘曲、锤印。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