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2010年一级建筑师:后张法

2010-09-16 10:52 来源:来源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二)后张法

  后张法是指先浇筑混凝土,后张拉钢筋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浇筑混凝土时,在设计规定的位置上预留预应力钢筋的孔道,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后,将预应力筋穿入孔道,进行张拉,并用锚具将预应力筋锚固在构件上,最后进行孔道灌浆。

  1.锚具

  锚具是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和永久固定的工具,要求工作可靠、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预应力损失小、成本低。有单根粗钢筋锚具、钢筋束锚具和钢丝束锚具等。

  2.张拉机械

  张拉机械有拉杆式千斤顶、穿心式千斤顶和锥锚式双作用千斤顶。

  3.后张法施工工艺

  后张法工艺流程如图2-2所示,主要流程说明如下:

  ◆ 孔道留设。孔道留设是制作后张法构件的关键工序,预留孔道的质量直接影响预应力筋能否顺利张拉。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①钢管抽芯法。预先将无缝钢管敷设在模板内的孔道位置上,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和浇筑后,间隔一定时间慢慢转动钢管,防止与混凝土粘结,在混凝土终凝前抽出钢管,形成孔道;②胶管抽芯法。将5~7层夹布胶管或钢丝网橡胶敷设在模板内的孔道位置上,采用夹布胶管时,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在管内充气或充水,使管径增大,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初凝后放出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抽出胶管,形成孔道;③预埋波纹管法。金属波纹管是用0.3~0.5mm的钢带由专用的制管机卷制而成的。波纹管埋入混凝土后永不抽出,与混凝土有良好的粘结力。

  ◆ 预应力筋张拉。预应力张拉时,结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5%.

  ◆ 孔道灌浆。预应力筋张拉后,应随即进行孔道灌浆,以防预应力筋锈蚀,同时增加结构的抗裂性和耐久性。灌浆用灰浆除应满足强度和粘结力要求外,尚应具较大的流动性和较小的压缩性/泌水性。故灌浆宜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普通硅酸水泥配置的水泥浆,水泥浆强度应不低于20N/m㎡,水灰比宜控制在0.4~0.45之间,搅拌后3h泌水率宜控制在20%.对于空隙较大的孔道,水泥浆中可掺入适量的细砂。为了增加孔道灌浆的密实性,在水泥中可掺入水泥水量万分之0.5~1的铝粉或0.25%的木质素磺酸盖或其他减水剂。

  灌浆前,混凝土孔道应用压力水冲刷干净并润湿孔壁,可用电动或手动压浆泵进行灌浆。水泥浆应均匀缓慢地注入,不得中断;灌浆顺序应先下后上,以避免上层孔道漏浆而把下层孔道堵塞;曲线孔道灌浆,宜由最低点压入水泥浆,至最高点排出空气及溢出浓浆为止。

  后张法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部分宜采用机械方法切割,其外露长度不宜小于预应力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30mm.

  (三)验收要求(强制行条文)

  ◆ 张拉过程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当发生断裂或滑脱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对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构件,断裂或滑脱的数量严禁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根数的3%,且每束钢丝不得超过一根;对多跨双向连续板其同一截面应按每跨计算;对先张法预应力构件,在浇筑混凝土前发生断裂或滑脱的预应力筋必须予以更换。

  ◆ 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完毕后,应尽快灌浆。切割外露于锚具的预应力筋必须用砂轮锯或氧乙炔焰,严禁使用电弧。当用氧乙炔焰切割时,火焰不得接触锚具。切割过程中还应用水冷却锚具。切割后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不应小于30mm.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