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2010年一级建筑师:窗户的保温

2010-09-16 13:48 来源:来源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一)窗户的保温

  窗户一方面引进太阳辐射热,另一方面又通过冷风渗透和本身传热损失大量热量。由于窗户损失的热量多,降低了窗的内表面温度,其所产生的冷辐射会使人感到不舒适。

  1.窗的传热系数和总热阻

  为减少窗户传热,要求窗户具有一定的热阻,通常用传热系数K值来表征,其值愈小,保温愈好。建筑外窗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相应的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2.控制窗墙面积比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采暖居住建筑窗墙面积比应符合以下要求:北向,不应大于0.25;东、西向,不应大于0.30;南向,不应大于0.35.公共建筑窗墙面积比的上限定为0.7,在此前提下,不同朝向,不同窗墙面积比的窗的传热系数及遮阳系数有具体的条文规定。

  3.提高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

  设计中应采用气密性良好的窗户(包括阳台门),居住建筑外窗的气密性等级,在1~6层建筑中,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 7107)规定的3级水平;在7~30层建筑中,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4级水平。公共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4级水平。

  在建筑物采用气密窗或窗户加设密封条的情况下,房间应设置可以调节的换气装置或其他可行的换气设施。

  4.提高窗户保温能力的措施

  影响窗户保温性能的主要因素有窗框材料及镶嵌材料的热工性能和光物理性能及窗型等。增加窗的保温能力,主要从减少冷风渗透和提高窗本身的保温能力人手。

  (1)提高窗框保温性能

  窗框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则窗的传热系数越小。以木材和塑料作窗框或采用复合型框如钢塑型、钢木型、木塑型窗框时,保温性能较好;采用钢或铝合金作窗框时,热损失将大大增加。为提高金属窗框的保温能力,最好作成空心断面或采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来截断金属框的热桥。不论用什么材料作窗框,都应将窗框与墙之间的缝隙,用保温砂浆或泡沫塑料等填充密封。

  (2)改善玻璃部分的保温能力

  单层玻璃本身的热阻很小。在严寒和寒冷地区,从卫生和节能的角度考虑,往往是增加窗玻璃层数,采用二层或三层窗,靠两层窗玻璃之间形成的空气层来提高窗户的保温能力。如中空玻璃、三层或三层以上的玻璃,与单层玻璃相比,其保温性能大大提高。玻璃的光物理性能是指玻璃对光波的透射、吸收、反射等性能。一般保温要求玻璃对可见光有良好的透射系数,而对短波具有高透射系数,对长波具有高反射系数。

  (3)使用保温窗帘

  保温窗帘可以日间打开,夜间关闭。白天不用窗帘获得热辐射,夜间使用窗帘加强保温。

  (二)外门保温设计

  各种外门的总传热系数和总传热阻可以查阅《建筑设计资料集》有关热工部分。虽然门的总热阻比窗户大,但与墙体、屋顶相比仍是保温的薄弱环节。

  应尽可能选择使用保温性能好的门作为外门,并且要求门的密闭性好,以减少外门的冷风渗透。

  阳台门下部应采取保温措施。严寒地区要求阳台门下部门芯板的传热系数小于或等于1.35W/(㎡·K)。

  采暖居住建筑楼梯间和外廊应设置门窗;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为一0.1~一6℃的地区,楼梯间不采暖时,楼梯间隔墙和户门应采取保温措施;在一6℃以下地区,楼梯间应采暖,人口处应设置门斗等避风设施。

延伸阅读:一级建筑师 窗户 保温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