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一级结构师2010年考试专业辅导:软土地基处理(1)

2010-09-13 16:35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软土地基具有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强、承载能力低等特点,因此软土地基处理是公路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难点之一,也是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重点解决的一个环节。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路面沉陷、桥头跳车等病害,直接影响到交工后公路的使用功能。因此,在高等级公路建设过程中,对软土地基的处理要引起高度重视。

  软土地基的路堤处理一般原则

  结合近几年国内对软土地基的处理经验,在目前有限的施工期内,要通过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完全消除工后沉降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在施工后修补沉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软土地基处理应结合当地工程地质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施工工期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使处理后的工后沉降满足地基处理设计的控制指标。

  通过近几年对软土区修建的公路工程项目跟踪监测结果,当路堤填筑高度小于临界高度时,天然地基在低路堤荷载作用下,总沉降量不大。且很快就能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在施工工期紧迫、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路堤填筑高度小于临界高度的路段可不作地基处理。

  当填筑路堤高度大于临界高度时,在施工工期允许的条件下,应优先采用堆载预压法。即尽早用堆载预压而不作深层处理软基的方法。这种以自然沉降逐渐达到路基稳定的作法,是一种最经济也简单的方法。但按照我国公路基本建设的程序和不能尽早拔款、征地和从容施工的情景,一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后,又往往限于工期,所以一般情况下用自然沉降法很难实现。

  勘察、设计和施工

  首先要弄清楚软土地区的地质情况,如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还应进行工程地质分区。以便按分区不同,有区别地予以处理。

  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使之经济、合理。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为了提高工后沉降控制指标而使投资过分增大。

  施工时要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办事,以保证施工质量。软土地段特别要注意控制填±速率。避免产生路堤滑移。

  沉降观测工作要按照一定的间隔进行,及时进行观测和记录,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处理方法

  排水固结法

  在公路方面处理软土地基常用的方法是排水固结,多用各种不同长度和间距的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与砂垫层相结合。虽然这种方法般化,但却是有效的、经济的。

  轻质路堤法

  我国轻质路堤采用的材料一般是粉煤灰,国外也有用大块型硬质泡沫塑料。粉煤灰路堤有三种类型。即单一填筑粉煤灰型、土和粉煤灰分层混填型和土砂及粉煤灰等混合填筑型。

  轻质路堤的作用是减轻路堤自重,减小软土地基的附加应力,从而达到减少工后沉降的目的。同时它作为填料还有节约投资、减少占地等效益。河北省石安高速公路大量采用了粉煤灰进行路基填筑。既节约了土地和充分利用了电厂的废料,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路基的沉降,可谓一举多得。

  深层处理法

  对于高填方路基,尤其是桥头路基。可根据软土路基的厚度和含水量的实际情况,采用旋喷桩或粉喷桩进行软土路基处理,效果较好。如京秦高速公路(廊坊段)的软士路基处理就是采用了此种方法。至今通车运营已经五年了。桥头跳车现象很少。

延伸阅读:处理 辅导 专业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