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一级结构师2010年考试专业辅导:软土地基处理(2)

2010-09-13 16:36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对于施工工期允许的工程项目可采用堆载预压法。即在路基施工完毕后。在路基顶面加载重量等于或大于路面结构层的土方,使软土地基固结沉降,达到稳定状态后再继续施工。预压荷载分为超载、等载和欠载3种类型。其中超载预压是减少工后沉降的有效方法,对于天然地基和砂井处理地基,采用超载或等载预压形式效果比较理想。但据统计分析。不论采用哪种荷载形式,堆载预压处理法都需要有足够的预压期。

  真空预压法

  真空预压法可使软土路堤迅速沉降,且能提高地基承载力,效果较佳,但缺点是造价较高。

  其他辅助方法

  软土地基处理后可辅助铺设土工合成材料,这些材料可提高地基整体性,减少地基不均匀的沉降。土工合成材料分有纺和无纺两种形式,一般多用编织型材料。也有采用两种类型组合的形式,可以达到优点互补的作用。此外,还有浅层拌合和换填优质材料及抛石挤淤等浅层软土处理,以及设有反压护道等方法。

  结构物的软土地基处理

  在软土地区的桥梁,特别是采用桩基础的桥梁,由于基础埋置较深。多已穿过软土层,故一般沉降量很小。而在桥头与路堤接合处由于沉降差异较大,往往出现台阶,在车辆通道处多出现纵坡突变。导致桥头跳车。感觉很不舒适。一般采取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涵洞、通道处与路堤一样同时填筑施工,后期再开槽做基础。在桥台处最好前后都填土。或在桥台后背填以渗水性好的砂砾材料。

  在涵洞、通道等人工构造物处及桥头两侧引道80~100m范围内采用超载预压,以加速固结,减小通车后过大的沉降。

  如构造物衔接段路堤过高,下部软土层厚,沉降量过大,沉降期过长,处理地基费用过高,且处理效果不一定好时,就不如改用桥梁跨过。如京津塘高速公路软土地区,路堤超过6m路段,就采用桥梁结构物跨越通过形式。

  桥台处路堤处理。为了加快地基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路堤与桥台间沉降差,在桥台后的定距离内采用砂桩、粉喷桩、旋喷桩加固地基,以及在填土前加铺土格棚等防止路基不均沉降。如京秦高速公路(廊坊段)的桥头处理就是采用旋喷桩先进行路基处理,然后在地表面加铺土工格栅。在台后一定范围内,路基顶面以下全部采用石灰土进行填筑。通车多年来沉降很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施工条件许可,也可对桥头两侧路基先行施工,在路基施工完毕后再进行桥台桩基的施工,这样避免了台后填土不易碾压的缺陷,保证了台后路基整体施工质量。

  目涵洞和通道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形整体式结构,同时采用扩大基础形式,其施工简便、沉降量小,造价比桩基础低。

  结束语

  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随之而来的则是由于软土地基处理措施不当而出现的各种病害。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控制工后沉降。保证公路运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只有在设计上充分重视,针对不同的地质基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工施工中严格遵守规程,控制好填筑材料的质量、级配及填筑速度,必要时可多种处理措施综合使用。才能够使工后沉降满足设计控制要求。

延伸阅读:处理 辅导 专业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