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2010年钢结构厂房设计应注意问题(6)

2010-09-13 15:20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钢结构厂房设计应注意问题门式轻钢刚架常见设计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钢结构厂房砖砌内隔墙稳定计算问题——现手头设计这样一个工程,厂房长73.1m,宽47.3,柱距7.2m,檐口5.2m,双坡屋面,有中柱,半跨23.65m,现场复合屋面,砖砌外墙、内隔墙,在验算高厚比是有疑问,还望高手指点。

  1.在计算外墙高厚比时,以柱距7.2m为横墙间距(显然是刚性方案)计算,但是刚架是否能作为外墙的横墙,门钢与砌体规范是不一样的,本设计钢柱柱脚是铰接,柱顶侧移按照门钢规范控制(1/240),但是砌体规范4.2.2要求作为横墙条件是最大侧移<H/4000,按照砌体规范要求控制侧移,又要增加用钢量且很难满足,业主也不干,不知做过这方面设计得如何解决?

  2.最麻烦是有一道内隔墙,在两品刚架之间的三分之一处,一直砌到内屋面板底,s=47.3m,只能是弹性方案,理论计算很难满足,别人告诉我,按照抗风柱间距加构造柱,3.6m处加一道圈梁,砖墙顶部加一道圈梁,构造柱顶用弹簧板与屋面系杆连接,这种方式是否合理?我想知道中间3.6m处加的圈梁是否能砖墙的计算高度减半?我认为砖墙加壁柱、加构造柱不能改变整面砖墙的计算高度,靠砖墙加壁柱、加构造柱来保证墙体稳定是不够经济的,保证稳定最重要的方式是控制横墙间距,——问题一;

  1.参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6.1.2.1.当b/s≥1/30时,圈梁可视作壁柱间墙或构造间墙的不动铰支点(b为圈梁宽度).圈梁宽为240,  240X30=7200,即可加圈梁来减少墙的计算高度.

  2.柱顶侧移按照门钢规范控制(1/240),与砌体结构刚度不协调.可用刚体转动的方法设计,将外墙设计成依附于钢柱的一快刚体.不做外墙条基,外墙重量由地基梁承担.地基梁座于钢柱牛腿上.这样就释放了墙体与地面的转角.

  3.宜沿钢柱做构造柱,增强墙体与钢柱的整体性(拉筋连接),以利于抗震.问题二;

  1.做钢筋混凝土壁柱,壁柱柱脚应刚接,既应做独立基础,壁柱施工完后,再砌墙.

  2.钢筋混凝土壁柱与屋面钢结构,用弹簧板连接,传递水平力,释放垂直位移.

  3.墙顶应做压梁.压梁与屋面钢结构要有适当的间隙.门刚推荐轻质(柔性)墙板作维护,是有道理的.避免了主体结构与维护结构刚度不协调的矛盾.混凝土柱上加钢屋架梁,推力解决?

  如果钢屋架梁指的是H型钢,有如下几种处理;

  1.钢梁两端加张紧拉条,且有竖向拉条与横向拉条连接2.钢梁支座与混凝土柱连接处的螺栓孔作成长圆孔。

  混凝土柱为脆性材料,而钢梁为柔性材料,如何做成刚接?做成铰接比较合适。

  30米跨度,15米高。原设计用钢屋架,钢砼柱已经做完,甲方非要改钢梁。只好做个2米高的门式刚架,柱脚铰接,经计算,柱头在水平力的作用下位移过大,只好加上个水平拉杆,经计算须用36圆钢,施工难度太大,后改为24.5的油浸钢丝绳,上完恒载后拉了7吨的预应力。

  原则上来说,钢梁水平力不能有,否则,推力混凝土悬臂柱难以承受。

  1.假如水平推力2吨,柱高7米,则弯矩140kn.m,试想要多大配筋。400X400的砼柱,单侧也得配3@25(没好好算,估的)。

  2.一般,钢梁与柱顶用螺栓连接;考虑抗拔是主要的。

  3.水平力可以靠椭圆空释放,虽然水平力还会有一点,但好很多。

  4.要做得严格,应该节点处设置圆钢做成辊轴的支座。

  5.如果要刚接,也是可以的,只是螺栓可能稍多一些;梁断面也必须根据刚接设计了。

延伸阅读:钢结构 问题 注意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