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管理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5投资项目管理师: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源条件评价

2015-01-21 16:50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源条件评价

  一、资源分类:

  可生资源与不可生资源、可枯竭资源和不可枯竭资源、物质资源与生态资源。

  资源特点:有限性、分布不均衡性。

  二、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

  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使其发挥最佳效益。

  (一)资源利用的一般原则

  1、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要求。(近期与远期、局部利益和国家完整利益)

  2、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全球化角度出发。

  3、资源的利用开发必须注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4、资源利用要与环境(生态)相协调。

  5、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的节约并举(先进的工艺技术,节能、节水)。

  (二)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整体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投资项目目标:合理利用资源,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贡献。

  (三)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

  科学性、有效性、有偿性、综合性和经济性、可靠性分析,每个投资项目都应在其方案设计中对此有所体现。

  (四)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源条件评价

  1、评价的目的:

  资源开发项目是指煤矿、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水利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森林资源的采伐项目等。该类项目的物质基础是各种矿产资源、水利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对不同地区同种资源在可得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获得效益方面给予评价,为项目建设规模、开发方案的设计和效益评价奠定基础。同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体现合理性,在国家堆资源利用的统一规划下进行,满足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要求。

  2、资源开发项目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要求

  ①符合资源总体开发规划的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国家对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制定总体开发规划,如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就是审批和监督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是矿产资源堪查、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文件。(此外还有煤炭、油气、水利水电等项目)。。

  ②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不可生资源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实行有序开采,避免过度开采;对可再生资源如森

  林,应按其生长规律合理安排采伐进度)。

  ④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规定(特别注意森林采伐项目)。

  ⑤符合对资源储量和品质的勘探深度的要求(资源开发项目的可研报告,应附有具有资格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的评审意见和国土资源部或省(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认定书)。

  3、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源条件评价的内容

  ①资源开发的合理性A.是否符合资源总体开发规划的要求、综合利用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B.是否处理好地方与国家整体利益关系、远期与近期开发关系、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和储备、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C.是否制定合理的资源综合开采利用方案。

  ②资源可利用量:主要针对拟建项目性质,研究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或水利水能资源的蕴藏量或森林资源的蓄积量等,提出合理的开发(开采)规模和开发(开采)年限。

  ③资源自然品质:根据项目特点分析研究资源品质,为制定项目技术方案提供依据。

  ④资源赋存条件:分析资源的地址构造和开采难易程度,以便确定开采方式和设备方案。

  ⑤资源开发价值:分析资源是否值得开发利用,为预测项目效益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青池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