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6 11:08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4.1.3生产过程管理——了解
(1)生产过程
生产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两方面的内容: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和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企业的生产组织系统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一般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如“工厂——分厂——车间——工段(班组)——工作地”。其中最基层的生产单位是工作地,由工人、加工设备、工位器具与一定的生产面积所组成。
生产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使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按照预定目标顺利运行,有效利用生产资源,以合理的消耗水平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衡量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组织得是否先进,可以以生产过程运行的连续性、平行性和节奏性,以及对产品变化的适应性为主要标志。
(2)生产能力计划
生产能力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现有加工能力的技术参数,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应使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并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即:当市场需求旺盛时,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当市场需求不足时,能够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供给,避免能力过剩,减少损失。生产能力可以通过过程能力指数等指标进行考核。生产能力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具有战略意义,是企业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由于扩张生产能力需要进行投资,形成生产能力需要较长的周期,所以长期计划的时间跨度在2年以上。
1年以内的生产能力计划属于短期计划,由于可动用的资产和设备资源是既定的,因此短期生产能力计划主要的内容是调节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数量之间的平衡。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并进行与预测规模相适应的生产系统投入和产出。短期调节生产能力平衡的方法有:
1)利用库存调节生产能力。如果产品具有季节性,旺季生产能力不足,淡季生产能力过剩,用库存来平衡生产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缺口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2)变动生产时间调节生产能力。生产能力与设备和员工的工作时间成正比。一般情况下,以一班的生产能力作为计划的基准,当能力不足时,首选的方案就是加班。
3)利用外部资源增加生产能力。生产能力不足时,可以采取临时性外部企业协作生产,甚至外购的方法解决供需矛盾。现在大量企业采取零部件外包的方式组织产品的生产,以降低自身在制造方面的资金和相应资源的投入。
(3)生产进度控制
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计划的执行过程不但要有效控制,而且要提供所有真实的执行数据,作为评价业绩和改进工作的依据。生产进度控制能力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按照合约规定交货,进而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生产进度控制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从生产技术准备开始到产成品报交入库为止都与进度有关。进度控制内容应包括:
1)投入进度控制。对原材料、毛坯、零部件投入提前期的控制。
2)工序进度控制。对零部件和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上的加工进度的控制。
3)产出进度控制。包括对完成产品制造的日期、生产数量的控制,对产品零部件的配套控制和品种组合均衡性的控制。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