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管理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投资项目管理师--建设项目决策的分类和任务

2010-09-09 00:00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决策

  决策是为达到某一目的,对若干可行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判断,从中选择较优方案的过程,是在权衡各种矛盾、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后做出的选择。

  按照现代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交织、往复循环、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

  (2)决策分类

  根据决策目标的数量,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1)单目标决策:其特点是决策目标单一,一般是效益(产量、产值、利润等)最大,或支出(费用、时间等)最小。

  2)多目标决策:是以达到两个以上目标为准进行择优的活动。

  根据决策问题重复情况,可分为常规型(重复性、程序化)决策和非常规型(或称一次性、非程序化)决策。

  1) 常规性决策:是解决生产、建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问题反复出现,企业为提高决策效率,制定了相应的程序、模型、参数或标准等,可以有章遵循。

  2) 非常规性决策:是要解决过去完全没有或仅部分出现过的问题,往往缺乏类似问题处理经验。决策层次越高非常规性决策就越多。

  根据决策问题面临条件的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1) 确定型决策:是面对的只有一个确定的状态,既发生或不发生是确定的。

  2) 风险型决策:是面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状态,各个状态出现的可能性或概率是可以知道的。

  3) 不确定型决策:是完全不知道各个状态出现的概率

  (3)建设项目投资决策

  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是指决策单位或决策者按照客观的建设程序,根据投资方向、投资布局的战略构想,充分考虑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在广泛占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多种角度的综合分析评价,决定项目是否建设,在什么地方建设,选择并确定项目建设的较优方案。

  (4)建设项目决策的类型

  1)企业投资决策。企业投资决策是指企业根据总体发展战略,按照资源整合的需要,以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和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做出是否投资建设项目的决定。

  2)政府投资决策。政府投资决策是指政府有关投资管理部门,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实现经济调节、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政府投资的项目从社会公平、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其是否符合政府投资的范围,能否实现政府投资的目标,从而做出政府是否投资建设项目的决定。

  3)金融机构贷款决策。按照银行“独立审贷、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原则,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申请的项目贷款进行审查,分析企业的信用水平、经营管理能力、项目的盈利性和企业的还贷能力,从而决定是否贷款。

  (5)建设项目决策的任务

  1)确定投资目标。确定投资目标,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企业投资目标首先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总体战略,能够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并获得经济效益;同时要符合国家、地区、部门或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符合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符合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

  2)明确建设方案。根据确定的目标,拟定多个可行方案。评价一个方案是否可行,要看它是否满足技术上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财务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要求。

  3)确定融资方案。要对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进行估算,分析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为项目的建设确定可靠的、低成本融资方案。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