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资讯中心 > 建设趣闻 > 正文

通天塔——未来城市畅想(图)

2007-09-17 18:12    【  【打印】【我要纠错】

  日本建筑公司设计出比富士山还要高出200多米的“X-SEED 4000”巨塔,预料可容纳50万至100万人居住,成为东京的“城中城”。不少人惊叹于这一设计的狂妄,但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的今天,建造超级建筑或许不再是毫无根据的妄想。日本建筑界此前已经提出过“空中之城”、“空中都市”、“天空之城”等高达2000米、极具乌托邦色彩的未来建筑设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人类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畅想,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你也有可能生活在这样的超级建筑中。

  经济繁荣最显著的后果就是建造高楼大厦,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阶段,各个国家也掀起了一股建造竞赛潮。

  目前地球上最高的人造建筑正在阿联酋的迪拜紧张施工,为了确保这座被称为“迪拜塔”的高楼建成之后稳拿“世界第一高楼”的名号,其开发商甚至将其高度列为机密,现在其高度已经超过512米,但外界猜测其最终高度将达818米。但这肯定不是人类建筑能力的最高体现,日本建筑公司设计出高达4000米的“X -SEED 4000”通天巨塔,外形仿照富士山,预料可容纳50万至100万人居住,成为东京的“城中城”,被视为人类挑战建筑极限的疯狂畅想。

  其实,这不是日本第一次提出这种极具乌托邦色彩的超级建筑计划。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日本经济最为繁荣之时造成的地产泡沫,使用东京的低价高昂,用地也十分紧张,为了解决用地需求,日本各大建筑事务所从那个时期起就先后提出了能够震惊整个世界的超级建筑计划,其设计也从单纯地打造高楼逐渐演变为建造生活、商业、娱乐、教育、医疗和环境一体化的垂直城市,在有限的地表面积上创造更大的生活空间,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建造超级建筑的兴趣。

  这些想法在当时无不被认为是狂妄之举,不少人也抨击其设计有违自然界的规律,后来囿于建造技术、资金以及经济景气等因素的限制,这些建筑设计到现在也无一成为现实。不过,抛开这些观点,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人类对未来城市的畅想,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你也有可能生活在这样的超级建筑中。

  空中之城 TRY 2004

  2004米

  这个建筑设想由日本“清水建设”提出,名为“空中之城”或“TRY 2004”,表示其高度将达到2004米。“TRY 2004”建成后将成为日本东京湾上一座巨大的现代金字塔,体积将是埃及最大的吉萨大金字塔的12倍, 成为地球上最大的人造金字塔,能够容纳75万人居住。

  “TRY 2004”的大金字塔结构包含了55个小金字塔,并堆积成5个小金字塔的高度,每个小金字塔大致与拉斯维加斯的Luxor Hotel差不多。(注:Luxor Hotel位于美国内华达拉斯维加斯市中心,是一座金字塔式酒店,拥有4408套高级客房)。

  “TRY 2004”地面以上地基周长为2800米,地基面积为8平方公里,下部地基构造面积将近2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为88平方公里,由于其结构太过巨大,以至当今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无法承受其自身重量,设计者把希望放在基于纳米技术研制的未来新型超轻超强度建材上。

  由于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和地震活跃带,金字塔的地基由特制混凝土建造的36个码头形成,外部构造为一个巨大的开放式的网状桁架构造,以支撑由碳纳米管材料制造的支柱,使金字塔抵御地震和海啸并且可以使强风穿越。建筑构架表层镀光电膜,能将日光转变为电能帮助城市供电。

  “空中之城”将被划分成住宅、商业和休闲区。 50平方公里的面积将用于建造24万个住宅单元,以容纳75万居民。每个住宅将拥有自给能源(太阳能和风能)。24平方公里的面积用于办公和商业设施,以满足80万人的需求。剩下的14平方公里主要用于研究和休闲用途。

  大型机器将被装配在构架的结构中,城市内的交通由加速人行道, 倾斜电梯和个人高速运输系统(由无人驾驶的运输车组成,在构架管道内部自动行驶)来提供。住宅和办公是一系列悬挂在金字塔构架上并使用纳米管技术制造的30层高摩天楼。

  天空之城 Sky City 1000

  1000米

  “天空之城”于1989年由竹中工务店设计,它的地面以上高度为1000米,所以被命名为Sky City 1000,在基础部分宽400米,建筑面积 8平方公里。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它的功能可满足一个中型城市的需要,能容纳35000的常住人口和10万人同时办公,包括办公室,商业设施,学校,剧院及现代娱乐设施。此外这种面向21世纪的竖向城市融合了建筑、交通、交流和能源,以解决日本东京地区的交通堵塞和绿地减少的问题,设计者希望它能够成为未来城市的模型。

  “天空之城”的外形为圆柱型,是为了解决高楼强风问题、楼间的阻尼器减少风力、地震对大楼的摇晃。整体结构由14个凹状巨型构件层叠而成,构件的凹陷中部为绿化设施,凸起边缘就是一栋栋的居住和商业楼。其交通主要靠高有三层甲板可同时容纳70人的高速电梯以及层间电车解决,设计刚刚推出时,有关方面就在东京郊区试验这种高速电梯技术。

  设计于1989年首次提出时就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人们希望它能够在10年内成为现实,但诸多技术的限制使它现在还躺在图纸上。其中一个问题是防范火灾问题,设计者考虑利用东京仅有的消防直升机消灭高楼火灾。

  千年塔 Millennium Tower

  840米

  千年塔由日本大林组公司委托英国著名设计师诺曼·福斯特与1989年提出设计,建造地址选在东京湾,距离海岸2公里。千年塔设计170层、840米高,构思为一根巨大的“定海神针”,包裹在螺旋线形的金属框架内,矗立于游艇码头之中,可以提供104万平方米的使用面积。

  千年塔可创造一个达到60000人口的社区,在规模上相当于东京的银座或纽约的第五大街,拥有旅馆、商店、公寓以及办公场所,这个社区能够创造自己所需的能源,自行处理垃圾及废弃物,建立起自己的运输系统,将形成一个能够自行运转并维持和满足各种需求的小型垂直城镇。

  塔内的办公场所适用于类似于生产消费性电子产品这类的光制造业和“洁净”工业。公寓的上方,当最高部分房屋的通讯系统以及风和太阳能系统开始运作时,便可点缀出餐馆绚丽的景色,而且在阳台上可以看到非常壮观的风景,拥有极其宽阔的视野。

  这座巨塔的内部交通主要依靠新型电梯和电动扶梯。特殊电梯能够承载160个人,在建筑物的水平或垂直轨道移动,速率达到传统快速电梯的两倍。这种特殊的电梯就停在每三十层处的空中,这种连续的循环运作减少了旅程时间。五层楼高的中庭中心有着不同的功能——可能是一间旅馆,也可能是一家百货公司。每两层之间的衔接处有阳台和花园来创造出小区的感觉。由于塔的锥形结构及螺旋状钢笼的设计,使其内部稳定,能够抵制该地区可能随时会发生的飓风和地震的冲击。

  动力智能大厦 DIB-200

  800米

  动力智能大厦由于日本鹿岛建筑公司提出设计,高800米,地上200层,地下7层,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由12个巨型单元体组成。每个单元体是一个直径50米、高50层(200米)的框筒柱,1~100层设4个柱,101~150层设3个柱,151~200层设1个柱,每50层设置一道巨型梁。结构上设有主动控制系统,进一步削弱地震反应,因此被称为智能动力大厦。

  大洋城 X-Seed 4000

  4000米

  大洋城(X-Seed 4000)是人类有史以来计划建造的最高的建筑物。它仿照富士山的形状建造,但它的高度却达到4000米,比富山士还高出200 多米!一旦建成,“X-Seed 4000”巨塔将是美国纽约帝国大厦的至少9倍高!它共有800层,高达4000米,底部直径达6000米,仅巨塔底座就占地6平方公里。目前全球最大的建筑是波音飞机公司在美国华盛顿州埃弗雷特市的厂房,其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这座由日本大成建筑公司设计的山体形建筑物将有可能坐落在东京,共可容纳50万到100万人居住。其内部办公室、卫生间、商店、娱乐场所等应有尽有。

  由于X- Seed 4000占地面积巨大,再加上东京地皮资源的紧缺和地价的高企,因此它极有可能被建在海上。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座“人造山”,它预计将会耗资9 千亿美元(约23400亿至70200亿元人民币),它的耗资甚至可能比载人登陆火星任务还要高。据专家称,建造“X-Seed 4000”摩天巨塔的创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并且建造科技目前已经存在,只是天文数字般的造价成了主要障碍物。不过现在,这一建筑蓝图再次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空中都市 Aeropolis 2001

  2000米

  空中都市由日本大林组公司提出设计,高度为2000米(珠穆朗玛峰高度的三分之一),有500层,计划建造在日本东京湾地区,建成后将能够容纳30万人居住,拥有旅馆、商店、公寓、影院、学校、医院、邮局以及办公场所,使用高速电梯解决交通问题,电梯从底部行至建筑顶部需要15分钟。这个建筑将具备所有的空调系统,并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维持日常运作。

延伸阅读:城市 趣闻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