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员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监理员 > 复习指导 > 正文

工程监理辅导知识:草坪、花坛、草本地被植物种植工程质量控制要

2015-02-10 14:18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一)草坪种植

  1、草坪植物种植放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草坪播种、植生带铺设、喷播,种子发芽率必须达到95%;

  3、草坪建植要充分利用原地形实施自然排水,小于1000m2的草坪坡度比降3‰至5‰,面积大于1000m2的草坪必须建永久性坡度比降5‰的地下排水系统;

  4、种植时间:暧季型草种以春季至初夏尤以梅雨季节为宜;冷季型草种(高羊茅、黑麦草等)以春、秋两季为好;

  5、草坪播种前根据土层有效厚度,土壤质地,酸碱度和含盐量的不同,可采用加土、掺砂、施入泥炭土为措施;

  6、草坪土的深度不得小于30CM;

  7、草坪土中杂草多,在铺种前一个月可用草前除草剂覆盖封闭除草,铺种后可慎用选择性除草剂除草。也可人工拔草。并捡净土壤中的杂草根、碎砖、石块、玻璃、塑料制品等,5CM以上的砖、石块必须清除;

  8、播种量(每m2)按种子纯度、种子发芽率而定,小粒种10g/m2,大粒种子15g/m2;

  9、人工播种,种植土面层平整、表土土块应小于2CM,坡度应小于5‰,无坑洼处,无杂草根茎,石砾、砖瓦、石块等;

  10、撒播后压实覆0.5—1.0cm细土,出苗前,保持土面潮润,出苗成坪后空秃面积不超过2%,每处空秃面积不超过0.2m2;

  11、草块点铺,将草皮分成5*5cm小块等距离点铺,铺设后紧压入土,浇透水即可;

  (二)花卉、地被植物种植

  1、花卉、地被植物种植土的质量要求可参照草坪要求有关条款;

  2、花卉、地被植物栽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花卉选择必须用1—2年生花卉,统一规格,同一品种,株高、花色、冠径、花期无明显差异,根系完好,生长旺盛,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

  4、宿根花卉根必须发达,并有3—4个芽,草花应带花蕾;

  5、一茬花卉的观赏期应保持在30天左右;

  6、花卉起栽必须带宿土,用塑料包装后运输,防止机械损伤,并保湿润,盆栽或容器花卉要求集装遮盖运输,脱盆种植使原盆土和新土紧密结合;

  7、花卉种植时间夏天宜在早晨、傍晚和阴天进行;

  8、花卉栽后3—5天内,必须每天早、晚喷淋植株,水流要细,土壤不可沾污植株;

  (三)花卉、地被植物的配置和选择质量要求

  1、地被植物的种植土按照播种草坪土壤的要求实施;

  2、地被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必须和种植地的土壤、气候、光照、上层乔灌木种类、密度等立地条件相适应;

  3、地被植物要能满足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改善环境及抑制杂草等功能要求和景观要求;

  4、地被植物必须做到群落层次分明,主体突出,花色、花形、叶色、叶形、花期和种植地主体乔灌木景观协调互补;

  5、地被植物的配植,应以块植、片植、花镜为主,突出群体装饰效果;

  6、地被植物的选择必须以多年生、宿根类、球茎类、自繁力强的一、二年生草本和低矮常绿的灌木为主;

  7、观花为主的地被植物,必须选用花繁、花大、花朵顶生和花期较长的品种;以观叶为主的地被植物,必须选用叶色、叶形美观的品种;

  8、地被植物还必须选用种源丰富,易获得、抗性强、管理粗放、能较快形成独立稳定群体的种类;

  9、花坛、花境中,花卉、地被植物种植顺序由上而下、由中心向四周、先矮后高、先宿根后一、二年生花卉,种植面积大的地被要先种轮廓线,再种内部。

责任编辑:cj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