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工程管理 > 正文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促城市可持续发展

2010-10-15 13:15  来源于网络  【  【打印】【我要纠错】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是当今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历史潮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精神和生存环境的追求在从量到质、从低级到高级地进行转变。目前,我国城市现状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生态环境、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也与可持续性发展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研究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指导城市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范围的扩大和影响程度的加深,世界经济格局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如何在城市文化品位基点低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基于以上所述,我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应以科学发展为指引,做好规划、治理、保护和开发的统一,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通过规划保护城市生态和展现城市文化。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建设的“龙头”。城市高品位首先是规划的高品位,城市规划肩负着实现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统筹安排城市空间及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品位的使命。一是注重城市规划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合理确定工业、商贸、住宅、文化、休闲等功能分区。要强化区域意识,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配套建设。二是高水平、高效率地做好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审批要集中和统一,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滥加干涉,通过规划一支笔审批把好特色关、精品关。三是规划要体现地方地理、文化、民族、生态和产业的特点,适当规划设计与地方特色相适应的沿街建筑、街头雕塑小品、园林景观,突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注重现代文化元素的注入,展现现代城市的文化品位。

  此外,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好生态规划、文化规划等专门规划。这些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为指导,结合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发展、城市历史文化背景、人口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科学合理地提出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方向目标以及保护措施办法。无论是生态规划还是文化规划,要做好准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精心做好以城市景观、城市产业和城市住区为主的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生态、文化城市的目标,并体现出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城市地域文化风格

  对历史传统中精华部分的继承无疑将成为我国当代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每一座城市都有一部自己的发展史,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成功的城市一定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城市。加倍珍惜、合理利用,有效地开掘历史文化,有效地把蕴藏于历史中的精神基因转化为广大市民的尊严,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每一个市民的精神领域都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来支撑,使自己的城市以其浓郁的历史特色构成对内的强烈向心力和对外的巨大吸引力。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制定符合实际并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方案,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既体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又给人以醒目的形象。这些规划要体现在建筑单体上,城市逐个建筑单体风格的累加将形成和影响群体乃至整个城市的风格。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特色就没有魅力。要克服城市雷同、缺乏个性化的倾向,必须从建筑整体和群体上把握,在单体和细节上具体体现,尤其要着重把握突出本土民俗风情,通过建筑外观的造型、色彩、尺度、线条、装饰、用材,展示其个性特点,同时与周围建筑和生态环境相呼应、和谐、互融。不同地方、不同历史背景的城市建筑都应有不同的特色,有山有水的城市要考虑建筑风格与山水相融;海滨城市建筑要考虑与海景、港口等相适应;草原城市建筑要考虑天地、自然合一的原则。总之,要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地方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产业特色、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相呼应,这样既能保护原有生态,又能建设出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建筑。

  通过现代化设施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文化活动设施主要是指各种文化活动场馆,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的基础和载体,文化设施的规模、档次、水平,往往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高水平、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增加城市的文化含量。这些现代化的文化载体主要包括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主题广场以及历史革命纪念馆等。这些设施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能够充分展示文化风貌与文化水平。同时,通过高水平、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使其既有历史传承也有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展示,增添城市新的文化气息和城市活动,推动城市文化的整体发展。同时,在建设这些设施时,要注意生态的保护,必须在不影响城市景观、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设,在选址、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等方面的因素。

  因地制宜用心设计文化生态景观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要让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小区和每一座城镇的设计和建设,都能直接体现出城市的风格、形象和特色。要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在城市市区的主次干道种植最能展示城市特色的树木和草坪。居民生活小区要把绿地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培植草坪和种植与当地气候特征相适应的树木。由于城市地形条件的限制,特殊的地形更应采取相应措施,满足人们对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例如在建设用地紧张的山地城市,不应以缺乏建设用地为由忽略公共空间的开辟,而应利用其特殊地形地貌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公共空间,保护好山体自然景观,使山与城市融合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再如,城市建设涉及到基本农田,可将农田保留下来,城市建筑沿田而建,稻花飘香的城市也是一大特色。总之,景观的细节处理上应当全面考虑聚居者的生活习俗,不能盲目滥建。培育和发展城市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生态、文化城市,首先应以生态产业、文化产业作支撑,未来的城市产业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文化产业。要积极培育生态工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循环使用的目标,一方面要加快污染企业的升级改造,严格限制在市区建立工厂,不适合在城区内布局或难以改造的一律外迁;另一方面要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开发无污染或低污染、能治理的绿色工业产品。同时,努力培育和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物流、房地产以及文教卫生等生态产业,带动和支撑生态城市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文化事业己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必将带动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这种产业成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城市重要的经济领域。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尤其在我国,市场需求还是潜在的,有待深度开发。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的情况,政府有必要突破旧有观念,树立起发展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强烈意识,并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产业予以政策扶持。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仅仅通过政府主导和部门推动远远不够。城市生态和文化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利益,关系到城市的和谐和社会稳定。因此,城市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需要市民广泛参与、自觉参与。就生态建设而言,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为了维护人类生存条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自觉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围绕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建设,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教育人们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人们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推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同时,要把生态建设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文化场所建设、文化市场管理中不断充实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引导市民相互尊重、互助友爱、扶残扶弱,培养市民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城市生态建设、文化建设体现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