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安全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安全评价师考试辅导:CNG储气装置的安全评价及预防处置技术(

2010-09-14 09:30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2、高压容器的爆炸冲击波及其危害

  2.1 爆炸冲击波及特性。

  CNG加气站储气装置由于高压和介质可燃爆两大事故因素,无论发生何种事故,都可能引发泄漏、火灾、化学爆炸和物理爆炸。如果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还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事故扩大蔓延及至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危害,其主要特征是:①化学爆炸冲击波。在输送CH4的管阀连接处、运行过程的误操作以及高压容器破损等事故因素发生时,可导致其介质泄漏于空气中,当浓度达到5.15%,或量超过15%但很快又降至上限与下限之间,尤其是处于9.5-9.8%的浓度范围时,只需0.28ml以上点火能量的作用,便可产生气体混合物爆炸(亦称为化学爆炸)。这种化学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能量,可直接对建、构筑物和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其强度主要与CH4气体混合物的空间体积(即参与反应的CH4总量)有关,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Lh=V·H·427式中:

  Lh-CH4冲击波或爆炸力  (Kgf.m);

  V-参与应的CH4气体总量(Nm3);

  H-CH4的高燃烧热值 (Kcal/m3);

  427-转换常数,1Kcal相当于427Kgf.m之功。

  ②物理爆炸冲击波。压力容器破裂时,容器内的高压气体解除了外壳的约束,迅速膨胀并以很高的速度释放出内在能量,造成压力装置瞬间破坏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即为通常所说的物理爆炸。CNG装置因属于高压容器,由此引发的爆炸事故更具典型的物理爆炸特征。可以认为此类膨胀爆炸是在绝热状态下进行的,而爆炸的冲击波能量则是在绝热膨胀时所作的功。根据气体热力学原理,理想气体在绝热膨胀状态下所作之功可表示为:

  Ug=PV/K-1·[1-(1/P)K-1/K]·104式中:

  Ug——气体膨胀所作的功(Kgf.m);

  P——容器内气体绝对压力(MPa);

  V——容器水容积(m3);

  K——气体的绝对指数由于CH4及常见气体多为双原子分子,其绝对指数K=1.4,则绝热膨胀所作之功即为:

  Ug=PV/K-1·[1-(1/P)K-1/K] =PV/1.4-1·[1-(1/P·104)1.4-1/1.4]·104 =2.5PV·[1-(1/P)0.2857]·104令 Cg==2.5P·[1-(P)-0.2857]·104简化后用如下公式表示:

  Ug=CgV式中:

  Ug——气体膨胀所作的功或CH4的的爆炸能量(Kgf.m);

  V——CH4压缩容器体积(Nm3);

  Cg——CH4爆炸能量系数(Kgf.m/m3

  注:当CH4处于15~32MPa时,爆炸能量系数为2.88~6.48×106.

  2.2 冲击波超压(△P)产生的危害。

  由于压力容器爆炸的气体压力变动范围较大,系统试验数据又比较缺乏,加之冲击波超压△P与爆炸能释放的时间等因素有关,使测定和计算爆炸产生的△P较为困难,目前一般采用与等当量TNT比较的方法或模拟比的方法,将其相应结果代入Ug=CgV公式后,再计算确定压力容器的冲击波超压(△P)值。

  储气瓶和储气罐两类装置无论发生化学爆炸或物理爆炸,都将产生立体冲击波,这种冲击波阵面上的不同超压△P,对建筑物、构筑物和人体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和伤害。表-3是不同超压力作用在建筑物或人体时所产生的破坏与危害特征。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