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专业资格考试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质量专业资格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0年质量专业资格初级理论:计量术语(一)

2010-09-13 16:11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什么是计量?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为目的的测量。

  计量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当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变成社会性活动时,客观上就需要测量单位的统一,并要求在一定准确度内对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用不同的测量手段,达到其测量结果一致。为此,就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建立统一的单位制,建立计量基准、标准,并以这种计量基准、标准检定其他计量器具,保证量值准确可靠,从而形成了区别于测量的新概念——计量,也可以说,统一准确的测量就是计量。

  应该说计量的本质就是测量,但它又不等于普通的测量,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特定含义、特定目的和特殊形式的测量。从狭义上讲,计量属于测量的范畴。它是一种为使被测量的单位量值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溯源到基本单位的测量。但从广义上讲,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即包含为达到测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测量的全部活动。如确定计量单位制,研究建立计量基准、标准,进行量值传递、计量监督管理等。因此计量是一种内容特殊的测量,而且根据法制管理的要求,计量有实现对全国测量业务进行国家监督的任务。

  计量涉及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试验。国内外贸易及人民生活、健康、安全等各方面,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计量在以往度量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长度、温度、力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化学、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等各种专业,形成了有关测量知识领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计量学。可以说凡是为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一切活动,均属于计量的范围。

  计量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答: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规划、协调和指导全国计量事业的发展;研究建立各项计量基准、标准;组织开展量值传递;对制造、修理、销售。、进口、使用的计量器具实施监督管理;开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组织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节,处理计量纠纷;对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研究计量学理论和计量测试技术;开展国际间的计量技术合作与交流等。

  计量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计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体。计量的技术行为通过准确的测量来体现;计量的监督行为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体现。其基本特征是:

  (1)统一性。这是计量最本质的特征。计量失去了统一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在计量的统一性不仅限于一国,而且遍及国际。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使命,就是使计量工作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统一。

  (2)准确性。“准”是计量的核心,也是计量权威性的象征。

  一切数据只有建立在准确测量的基础上才具有利用的价值,计量保证的作用就体现于此。

  (3)社会性。计量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交往直至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等,无不与计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4)法制性。对一个确定的计量范围实行法制管理,是计量的另一特征。计量的社会性也决定计量的法制性。计量如失去法制性,不通过立法来予以保障,所谓计量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就成了一句空话。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