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2010年一级建筑师:菱苦土、水玻璃

2010-09-16 11:57 来源:来源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三、菱苦土

  菱苦土是将天然菱筷矿(MgCO3)般烧、磨细而成的粉状物质。菱苦土密度为3.1~3.4g/cm3,堆积密度为800~900kg/m3.用水调制菱苦土时,生成Mg(OH)2,浆体凝结硬化慢,强度低。一般可用氯化镁(MgClz·6H2O)、硫酸镁、氯化铁、硫酸亚铁等盐类的溶液调拌,最常用的是氯化镁。菱苦土吸湿性大,抗水性差,易变形和在表面泛霜。

  菱苦士最突出的优点是与植物纤维有良好的粘结力,且碱性较弱。建筑工程中常用来制造菱苦土木屑地面、木屑板和木丝板。

  四、水玻璃

  (一)水玻璃的化学组成和生产

  水玻璃俗称泡花碱,是一种能溶于水的硅酸盐,由不同比例的碱金属和二氧化硅所组成。最常用的是硅酸纳水玻璃Na2O·nSiO2,还有硅酸饵水玻璃K2O·nSiO2等。水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纯碱、烧碱。

  水玻璃是一种气硬性胶凝材料,在水中溶解的难易随水玻璃模数n(SiO2与Na2O分子数比)的大小而异。n大,水玻璃动度大,较难溶于水,但较易硬化。建筑上常用的水玻璃的模数为2.6~2.8,密度为1.36~1.50g/cm3.

  (二)水玻璃的硬化

  水玻璃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硅酸凝胶,并逐渐干燥而硬化。为了加速硬化,常加入固化剂NazSiF6,掺量为12%~15%.

  (二)水玻璃的硬化

  水玻璃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硅酸凝胶,并逐渐干燥而硬化。为了加速硬化,常加入固化剂NazSiF6,掺量为12%~15%.

  (三)水玻璃的性质及应用

  水玻璃的粘结性好,硬化后有较高的强度。水玻璃可配制如下材料:

  (1)耐酸材料。水玻璃硬化后主要成分是硅酸凝胶,除氢氟酸、过热磷酸等少数酸外,几乎在所有的酸性介质中都有较高的稳定性。可用水玻璃配制耐酸胶泥、砂浆及混凝土,广泛用于防腐工程。

  (2)耐热材料。水玻璃硬化后形成硅酸凝胶空间网状骨架,因此具有良好的耐热性。采用耐热的砂、石,可配制成水玻璃耐热混凝土,耐热温度达1200℃。

  (3)涂料。用于涂刷建筑材料(天然石材、混凝土及硅酸盐制品)表面,可提高材料的密实度、强度和抗风化能力。注意水玻璃不能涂刷石膏制品,因为硅酸纳与硫酸钙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锅,在制品孔隙中结晶,体积显著膨胀,会导致制品破坏。

  (4)灌浆材料。用水玻璃和氯化钙水溶液交替灌入土壤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硅酸凝胶,为一种吸水膨胀的冻状凝胶,可加固土壤,提高抗渗性。

  (5)保温绝热材料。以水玻璃为胶结材料,膨胀珍珠岩或膨胀蛙石为骨料,加入一定赤泥或氟硅酸纳,经配料、搅拌、成型、干燥、熔烧而成的制品,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

  (6)配制防水剂。以水玻璃为基料,加入蓝矾(硫酸铜)、明矾(钾铝矾)、红矾(重铬酸钾饵)和紫矾(铬矾)配制防水剂,适量与水泥浆调合,堵塞漏洞、缝隙等局部抢修工程。由于凝结过速,不能用于屋面、地面防水砂浆。

  例:水玻璃不能用于涂刷:( )。

  A.黏土砖

  B.硅酸盐制品

  C.水泥混凝土

  D.石膏制品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