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续教育课程
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采取网络教育和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必修课注重物业管理师政策法规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2)物业管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3)物业管理方案及其实施;(4)物业管理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5)物业管理师应当具备的其他知识和技能。
选修课注重物业管理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内外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动态;(2)科技成果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3)房地产开发经营、设施设备管理、建设工程等专业知识;(4)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5)与物业管理师执业相关的其他知识和技能。
(二)继续教育学时
物业管理师在每一注册有效期内应当完成不少于120学时的课程,并通过测试或者考核合格。物业管理师每年应当接受不少于40学时的继续教育,其中必修课应当不少于20学时。每一注册有效期的继续教育学时单独计算,不得累计到下一个注册有效期。
物业管理师在每一注册有效期内参与以下工作并取得相应证明的,可充抵继续教育必修课学时:
(1)参加物业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和修改工作的,每次按20学时计算。(2)参加省级以上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立项的物业管理课题研究的,每项按20学时计算。(3)参加全国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大纲、参考教材编写以及考试命题、审题、评卷的,每次按20学时计算。(4)参加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教学大纲、参考教材编写工作的,每次按20学时计算。(5)参加高等院校教学指导机构组织的物业管理专业标准编制、专业教材编写和专业评估认证工作的,每次按20学时计算。(6)在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或者国际刊号(ISSN)的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物业管理专业论文的,每篇论文按5个学时计算,每年充抵学时累计不得超过10个学时。公开出版5万字以上物业管理专著或者教材的,第一作者按20学时计算、第二作者按10学时计算。(7)参加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授课工作的,按教学课时计算学时,每年充抵学时累计不得超过20学时。(8)参加省级以上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座谈会、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组织的研讨会或者专业论坛的,每次按5个学时计算,每年充抵学时累计不得超过10个学时。充抵学时的,物业管理师应当向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省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证明材料。
(三)继续教育与申请注册
物业管理师申请延续注册或者逾期申请初始注册的,应当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提交符合要求的继续教育证明材料。
下列情况申请注册的,应当在申请之日前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1)取得物业管理师执业资格证书超过一年,申请初始注册的;(2)被注销注册后具备相应条件,重新申请注册的;(3)逾期申请延续注册。
(四)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物业管理师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主水平,每年按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当不少于40学时。
(1)物业管理师有下列行为的,取消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记人其信用档案:①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继续教育学时的;②由他人代替参加继续教育的;③以不正当方式通过继续教育课程测试或者考核的;④其他违反继续教育有关规定的行为。物业管理师有上述行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注册的,依照《行政许可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处理。
(2)物业服务企业应当督促本单位的物业管理师按照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并保障物业管理师参加继续教育期间享有的工资、保险和福利待遇。
(3)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物业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督。
(4)住房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审批延续注册时,应当审查物业管理师的继续教育证明材料。
(5)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受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委托,开展全国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除省、自治区、直辖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必修课程以外,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形式和培训计划等内容由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统一发布。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应当建立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质量检查和评估制度,并将年度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计划和执行情况报住房城乡建设部。
(6)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全国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