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7 10:50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到过乌鲁木齐的朋友都知道,在这座美丽的边城里伫立着一座宏伟而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新疆国际大巴扎。
这个极具民族特色建筑群的设计者就是新疆著名建筑设计师、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小东,他是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也是中国建筑师最高荣誉奖——“梁思成建筑奖”的获得者。今年68岁的王小东日前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成为继吴明珠、刘守仁、康玉柱之后,新疆第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让天山作证” 扎根新疆
当记者走进王小东的办公室时,他正在专心地看着一副水彩画。那是一幅以博格达峰为背景的城市水彩画,画名为《一个建筑师的梦》,王小东正是这幅画的作者,只不过那是40多年前的旧作。
1963年,王小东从西安的一所建筑学院毕业,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新疆建工局勘察设计院。 想象中的戈壁、雪山、森林、牧场都成了现实。他从内心发出“让雪山冰峰作证”的誓言,王小东告诉记者:“我们这些学建筑学的人可能都有一些文化艺术细胞,我从小学就喜欢绘画。我总觉得新疆这个地方很神秘、很辽阔,我到哈密后,看见雪山好像挂在天空中、夕阳下红色的戈壁,我就有个想法——让天山作证,我这一辈子就要在新疆扎根下去了!”
在新疆建筑研究院,王小东一方面在实践中积累着经验,而每到闲暇的时间,他总是背着画架,走街串巷地去采风写生。他喜欢这里的大街小巷、风土人情、自然风光,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建筑观。
长时间的积累,带给王小东的是创造的灵感。1973年,乌鲁木齐烈士陵园需要重修,他和女建筑师黄汇合作承担了陵墓、广场、大门的设计工作。后来又增加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骨灰存放厅。在设计烈士陵园,他首次尝试将地域特色与建筑本身相结合。这也是他建筑创作的开始。
1979年,吐鲁番县招待所的建设规划正式出台,新的招待所是新疆第一个窑洞宾馆。王小东回忆说:“我到吐鲁番的时候有一个工程叫做吐鲁番县招待所,接待外宾的。当时吐鲁番就没有一个像样的招待外宾的宾馆,晚上上厕所还要到老远老远的旱厕所去,所以那是吐鲁番第一个带有窑洞特色的宾馆,现在这四个窑洞还在。作为旅游建筑,我考虑了吐鲁番的特殊的文化、材料、自然等条件,把这个宾馆放在葡萄架里面。”
他的设计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成熟。在库车龟兹宾馆的创作中,他强调了地域空间特征和民族、宗教与建筑的关系;在奎屯明珠楼的创作中,他特意表现了西域建筑的形体及结合新材质的细部;在北京中华民族园新疆景区的设计中,他对新疆地域建筑特征的理解进行了一次综合测试,在沿街公建中采用了民族工艺砌砖,体量与光影变化的传统创造出新型建筑。这几次创作都力图突破符号化,利用传统建筑的基因去创造。
探索新疆地域建筑
1999年,当了16年院长的王小东退休了。卸去了官位,他可以专心致志的搞设计了。退休后到现在,他主持了十几项建筑项目,并在这些项目中贯穿自己的创作观,尤其体现在对新疆地域建筑创作的探索方面。
王小东说,在乌鲁木齐的大家都能知道的,例如,红山体育馆,主要从建筑的本身和环境相协调做了努力,如新疆博物馆,主要想反应新疆历史的时空,上下5000年的历史时空,所以它反应的多种文化交流的西域特征所以大家在新疆博物馆里看不到像新疆大巴扎那样伊斯兰啊维吾尔那样,而是一种西域的特色。
老人每次只要谈到建筑创作就格外的开心,在他的眼睛里仿佛闪现着无数的灵感。而最让王小东津津乐道的还是新疆国际大巴扎。王小东说,国际大巴扎这个项目它是处在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这个环境之中,要求这个建筑必须要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时它担负着带动二道桥商圈的发展。同时还有扩大就业人数,还担负着改变城市的面貌甚至与人的素养,整个人的行为都会起到作用。他就是报着这样的目的去设计的。
在采访中,王小东谈的最多的是全球化和地域性的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我们自己身份的就是我们的民族地域文化,这点很重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信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在建筑界,有着多元化的理论和说法,而我选择了新疆地域建筑这条路,也正因为如此我也没有打算离开新疆。”
而儿子的说法也印证了他的观点,王小东的儿子王宁目前也在自己父亲的工作室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在王宁的记忆里,父亲王小东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建筑设计师,也许有的设计师10年的作品数量就能超过父亲所有的建筑作品,然而父亲的作品都是精品,坚持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正是父亲的成功所在,而这也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认可。
正是这种对地域文化坚守,王小东迎来了一次又一次成功:建筑设计优秀奖、罗伯特·马修奖、梁思成奖……
从学校毕业40多年后,王小东再次面临大考——国家工程院院士答辩。王宁回忆说:“我记得他说,答辩的最后一句话是,刚刚从斯里兰卡回来,在那里看见一位建筑师的作品被称为‘国宝’。这位建筑师在并不发达的地区做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也是值得他一生努力的方向。其实在新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如何把事情做好。”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