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设计思维中的沿袭与开放

2007-01-26 13:53    【  【打印】【我要纠错】

  设计是一种思维活动,这个思维过程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那么,我们怎么样来主动地指导我们自己的思维,使它能为我们指向一个富有价值的结果,就值得研究了。

  人们通常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来解释创作思维的活动,那么,设计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它的形象性与逻辑性似乎更加明显。选择评价与搜索发现这两个基本环节是紧密联系的,不是单一的而是众多的循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英国一位建筑师就说过,时间、金钱和信息是设计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何况,设计牵涉的问题大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的协调往往比较困难,多重价值的冲突使得优劣难分的情况常常出现。

  最有代表性的是把思维方式分为:抽象(理性)思维、形象(感性)思维与灵感(顿悟)思维三种形式。

  科学思维是对本质方面进行单方面的概念加工,遵循共性的理性逻辑,力图达到对观事物的科学认识。艺术思维是对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双重加工,加工的重点在感性形式上,遵循的是个性的情感逻辑。前者用共性概括个性,后者用个性显示共性。前者是自然作用于人的精神,后者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艺术思维特有的双重加工,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统一,结果是新的艺术形象、艺术品的诞生。艺术是设计创作的本质,正是由于艺术的特殊作用构成了设计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文化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在高层次上的审美结合。马克思把艺术看作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当今世界已从科学时代步入后科学时代,我们的设计创造活动也应适应这个变化,进入高层次、多样化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一种艺术品存在。设计创作的艺术本质,突出了人的精神力量,表达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参与和体验,并在参与和体验中观照自身,表现自我,实现自我。

  在设计的过程中,影响创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大众的审美趋向、甲方的自身要求、还有设计本身的一些制约等。但我觉得设计师不仅是一个设计任务的完成者,更重要的是,他还是社会文化的缔造者。他对社会上设计文化的思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在混沌之中推波助澜,还是高举审美理性的大旗,为社会审美舆论作正确的导向,是一个有良知的设计师的自身价值之所在。什么是有价值的设计或什么又是没有价值的设计?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对和谐的理解。每个人都要受到自己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长久、普遍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实践的所有方面都受到民族思维方式长久、稳定的影响。设计文化是人类文化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文化是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思维积累,在这个积累中,后来的一代必然要给传统的文化内涵注入当今时代的特征,但是这个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我在题目中谈到的在设计过程中的沿袭与开放的关系。

  沿袭,是指采取一种主动的姿态面对传统文化,是一种扬弃的继承。这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丢掉那灿烂多资的传统文化,把自己置身于现代文明的旷野,这如同丢掉自己的灵魂在作不可预料的挣扎。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的"风筝不断线"我们自始至终都不可能抛弃我们的母体,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也是多元化的时代,找到自我坐标的需要。开放,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去面对现代文明。现代的世界需要交流,需要勇敢地参与到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中,特别是像设计这么一个信息交错的行业,开放的姿态永远是获取第一手灵感与资料的前提。沿袭与开放的结合,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是在感性与理性的天平上找到支点。

  当今世界上不乏有把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于设计中的民族,如芬兰、日本、德国等等。他们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正确地面对了设计中的沿袭与开放问题,并在对传统的现代诠释方面作了成功的钻研与探讨。他们的设计作品从大处看不落后于现代文明,从分析的角度看有对自己母体文化的追忆,这样的设计,具备了较高层次的文化内涵,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能激发对历史的怀念。相比之下,我们的许多设计人员却不具备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了完成一个设计项目而东拼西凑,仿佛那就是一种开放的手段,实际上却导致了设计思维的混乱,设计作品缺乏内涵,较为肤浅。要么陈词滥调地抄袭一气,要么就天马行空,离题万里。提高设计人面自身的文化素养与艺术涵养是势在必行了。

  我认为,要处理好设计审美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必然要先解决好设计中的沿袭与开放的关系。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是一个设计的哲理,这种哲理来自于对时代的把握,对历史文化的推陈出新,对科技发展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对优秀建筑文化的创造性理解。这种哲理是历史唯物和辨证唯物的更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我们经常讲建筑要注重和谐(harmony),实际上,我信为和谐是有参照性的,这个参照物就是历史文化,就社会科技甚至是未来。我们沿袭的是历史文化,是固有的环境特色,是对一切已存在的事物的尊重,而不是随意地抹杀;我们要去开放的首先是我们的头脑,前卫的思维方式,对想象力的重视,对外来优秀科技的重视等等。这一切的结合最终只想得到一个近乎完美的结果——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延伸阅读:设计 思维 室内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