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建筑装饰语言属性分析

2011-06-29 09:57    【  【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传统建筑装饰是一个竞大而复杂的体系。依据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态构成要素和构成方式的不同,将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分为建筑语言和菲建筑语言t文章侧重对这两种建筑装饰语言形态的基本匿性进行解析,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概括其基本匿性的外在表征和内在规律,

  【关链词】传统建筑装饰建筑语吉菲建筑语言基本属拄

  一、两种建筑装饰语言

  1.建筑语言和非建筑语言

  本文依据传统建筑装饰的形态构成要素和构成方式的不同,首次提出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可分为建筑语言和非建筑语言的概念。建筑语言是指运用建筑手法对建筑实体元素进行组织安排或对实体元素进行造型而形成建筑装饰的一种表达方式;而非建筑语言是指借助建筑手法之外的艺术手法,如绘画、雕塑等,将装饰元素与建筑实体元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建筑装饰的一种表达方式。

  2.两种建筑装饰语言的界定

  建筑语言和非建筑语言可以通过加以说明:建筑装饰是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它同时具有了建筑与艺术的特性。建筑语言和非建筑语言也因建筑和艺术不同的隶属度,而呈现了不同的表现形态和风格,前者重理而后者偏情。

  建筑语言表达装饰多采用抽象几何的形态,具有显着的理性的特征。但建筑语言中也存在着浪慢风格的形态,如建筑室外地面用卵石编排而成动物形象。这说明建筑语言以理性的表达为主,同时也存在着浪漫的表达方式。非建筑语言表达装饰多采用具象的形态,具有显着的浪漫的特性,但是非建筑语言形态中也存在偏重理性的几何形态。因此,建筑和非建筑语言在具有各自鲜明特征的同时存在着交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模糊区域。

  3.两种建筑装饰语言的关系

  建筑语言装饰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表达装饰,但它与非建筑语言装饰有着不同的原则与手法。建筑语言是内部机能理想化、视觉化的表现,是与机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建筑语言的表达是三维空间的,既要考虑材料、结构、工艺的视觉效果,又要考虑物理力学的牢固度和使用效果,是建筑的内在要求。而非建筑语言表达装饰的方式则是在建筑实体元素的表面上做人为的加工,是一种在造型的基础上附加价值行为,其虽然也有材料和工艺问题,但极少涉及物理力学。

  非建筑语言几乎总是自律的。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形态,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法表现一种有节奏有秩序的艺术形象,如果与建筑分开来看,也是相当完整的,同样给人愉悦感;而建筑语言则不然,它是与形式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与建筑元素单独分开,既使分开也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建筑语言装饰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非建筑语言更多地表现在表面的刻画上。

  二、传统建筑装饰的建筑语言属性

  1.原发性与继发性建筑语言装饰不同于绘画、雕塑等非建筑语言装饰,在其中孕含着不可分割的社会功利性和物质技术性。建筑语言装饰形态源于其功利动机,同时还通过建筑技术上的实用性加工而表现出来。如直柱子不仅适用于支撑,而且展现了挺拔有力的“线条美”;最初坡屋顶不仅适宜于排除雨雪,而且形成了饶有变化的建筑“轮廓线”;透空的槁扇不仅便于纸绢的粘贴裱糊和采光,而且呈现了一种质朴的图案。人们在用双手建造房屋的同时也创造了最初的建筑语言装饰。这些既发挥了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满足了实用功能,而且其形体、色彩、肌理与质感也同时符合审美的要求,这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性的,因此具有“原发性”.各种符合功利和材料结构性能的建筑语言装饰作为一种“信息”储存在人们的脑际中,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对“美观”房屋的意象,这必然导致人们对建筑语言装饰由自发走向自觉追求,仍然用建筑手法对建筑实体元素进行有意识地造型或组织安排,因此它同时又具有“继发性”.

  我们很难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装饰,因为从起源来看前者属于建筑语言装饰的初级层次,后者属于较高层次。二者总交织在一起没有清晰的界线,但二者都以建筑本体为基石。前者偏重于物质,后者偏重于精神。

  原发性建筑语言装饰关乎着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方面的问题,继发性建筑语言装饰关乎心理机能和智能创造。对前者的需求是产生建筑语言装饰的实体契机,而对后者的需求是建筑语言装饰产生的真 正动因性,因此建筑语言装饰存在着“原发性”和“继发性”两个层次上的需求。

  中国古代木质结构体系建筑的优点正在于不但按照科学规律去处理功能、结构与材料,而且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利用材料结构的客观特性去塑造美的装饰形态。如屋檐下纵横交错的斗棋,是出自大屋顶挑檐的结构承托,而斗拱从形状到组织都经过了艺术处理,便以富有装饰意味的形象出现在建筑上;结构性的木结构的柱子,加工成上下略小的梭柱;承托的横梁加工成中央向上微起拱,整体富有弹性的月梁;梁上的短柱也做成柱头收分,下端呈尖瓣形骑在梁上:上下梁访之间的垫木,做成各式各样的驼峰;对用于糊纸或安装鳞片以遮挡风雨和利于采光的密集窗格,加以美化处理就出现了菱花、步步锦、灯笼框等纹样等(图2)。这些建筑语言装饰都是“原发性”

  与“继发性”有机的、完美的结合。

  2.依存性和纯粹性建筑的美具有“依存性”,而建筑语言所表达的装饰同样具有“依存性”,它们依赖于物质材料而存在,受工程技术的制约。

  建筑语言装饰的素材是“受机械规律制约的笨重的物质推”,而建筑语言装饰的任务在于对“外在的无机自然”进行加工,使它与心灵结成血肉联系,成为符合美的要求的外在形态。即建筑语言装饰既要服从“机械规律”的制约,从而带有某种依存性,又要按照美的规律去造型,从而带有某种纯粹性。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反映建筑语言装饰的本质特征。

  建筑语言装饰一方面是由服从客观要求的物理结构所构成;另一方面,又具有旨在产生某种主观性质的感情的美学意义。

  这同样是从“依存”和“纯粹”两方面揭示了建筑语言装饰的属性,它正是物质和精神、技术与艺术、材料与造型的统~,这种统一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非是简单的技术加艺术”.在传统建筑中先辈们充分理解结构逻辑,注意发挥材料的性能,并善于从结构和材料中引出“装饰性”美感。例如中国传统木装饰中的栏杆与窗棂就是利用木材的可构筑性,进行组织和编织形成装饰。李渔曾提出:“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装修设计概括为“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他还分析说“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这反映出追求构造的坚实合理与形象的简雅自然相统一的装饰意匠。

  建筑语言装饰表达的途径就是将这些“无生命的物质堆”,通过技术和艺术的巧妙结合进行处理和造型,化为空间的形式和秩序,它们就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具大的艺术魅力,同时获得独特的“装饰”意味。

  罗伯特·费舍尔指出:“所有造型艺术在深层本质中都是一种装饰物”.建筑语言装饰的表达就是运用石头、木材和砖等各种材料构成抽象的“装饰物”的过程。

  3.抽象几何性建筑语言表达装饰的抽象几何的形式,是建筑固有特征的外在表现,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可见的纯形式的体现,建筑使用形式之所以“纯”,就是因为它的外在形象的抽象几何性。建筑的形式语言是物态化的点、线、面、体,是素质化了的色泽、纹理、光影、质感,而绘画、雕塑艺术的“抽象性”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的“艺术意志”所致。建筑语言采用抽象的表现手段和形态,用“力”的物态构成建筑语言进行造型,可列入“表现的艺术”.

  建筑语言装饰其本质特征之一在于抽象,这是由建筑的物质技术内涵所决定的。

  它的基本依托点在于解决重力与承力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其梁、柱、屋顶、台基等各部分的整体组合,又通过其点、线、面、体的形态和空间构成,使建筑产生均衡、对称、比例、韵律、色彩、肌理、质感等构图效果,给人以装饰美的享受,进而赋予建筑以精神上、艺术上的感染力。它主要采用一些抽象的几何构图元素,如“线条和骨架”、“色彩与质地”表达装饰的抽象美,几何构图元素固然具有“单纯化”倾向,但几何元素可以按照无穷的方式摆布,变得丰富而有表情。如“大出挑”、“大起翘”的飞檐,使人联想到鸟儿的比翼双飞;波浪形的“云墙”,得形和得名于天空中的片片浮云;圆形之门洞,使人联想到玉兔银盘,故有“月亮门”之称。这种建筑语言装饰中,对自然景物的美感联想并非是摹仿自然,而是通过自然媒体去触发人们心中的艺术意象。

  它本身保持着抽象几何性的特征的同时又具有了“象征性”特征。它具有两大特点:

  首先是它的技术抽象性,即它并不脱离建筑美的“内在力量”而存在,相反尽可能取得其内涵和外表的和谐~致,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表达某种意象的形象;其次是其50象征的含蓄性,这是最显着的特点。藏而不露、耐人寻味,通过象征意义的多层次表达,使人产生多重的、多解的不定性联想,这样才能激起人们对建筑语言装饰更大的美感享受。

  建筑语言装饰的本质特征在于抽象,象征只是从这种抽象中派生出来的一种美感形式。承认建筑语言装饰象征形象的审美价值,并不意味着改变建筑语言装饰的抽象本质。因为广义地说,抽象就是象征。

  三、传统建筑装饰的非建筑语言属性

  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可谓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它除了运用上面所述的建筑语言表达方式之外,还善于将绘画、雕刻的不同内容和工艺应用到建筑装饰里,这些即属于非建筑语言的表达方式。由于它的存在,极大地加强了建筑装饰艺术的表现力。它的装饰语言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实体元素的承载性和制约性建筑实体元素作为装饰元素的物质载体,为装饰元素的表现提供场所,如果把建筑实体元素比喻成“皮”的话,那么,装饰即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建筑实体元素是装饰元素存在的前提。必须清楚:建筑实体元素是第一位的,装饰元素是第二位的,装饰元素是实体元素以下的二级概念,装饰元素若不依附于其所装饰的实体元素,就会变成空想或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它的意义,这体现着实体元素对装饰元素的承载性。

  建筑实体元素在承载装饰元素的同时,必然会对装饰元素产生一定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使装饰元素在建筑中既独立,又与整体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种美的要求:建筑既应具有内在的整体的美,又应具有外观的、局部的美,两者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其制约性主要体现在:

  (1)形态的制约性:建筑实体元素的造型限定着装饰元素的形态,而装饰元素也总是“适合”一定的实体元素的形态,没有“适合”,也就没有装饰的成立和完整。例如圆形柱子上的盘龙,方形梁上的双龙和玺,平棋上的座龙、团龙,檐口椽头的吞口等等,都是由于实体元素的制约而产生的形态。它们依势就形、曲直相济,按照不同的实体元素的要求创造出和谐的效果。而瓦当以圆形为主,瓦当内的纹样多采用形体 适合纹样适合于圆形,并且成就于圆形。传统建筑须弥座上的花纹,也是结合了线脚的基本形式施饰,如向上扩大的作仰莲,向下扩大的作覆莲,束腰端角用卡子,其它方正的上下枋部分则用二方连续的浅平浮雕的番莲、藤蔓、卷草之类的花纹,在墙上的什锦门窗的洞口的边缘常采用边缘适合纹样,用以强化洞口的形状,达到装饰的目的。总之实体元素在承载装饰元素的同时,总要制约着它的形态。

  (2)位置的制约性:建筑装饰元素常常根据实体元素在建筑中位置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装饰形态,体现了建筑实体元素位置对装饰元素形态的制约性。屋檐下的彩画和斗拱多用大面积的青绿为基调,在阳光的阴影下加深屋檐的深远感,而装点以金、红,使建筑彩画近看既有对比,又不会令人眼花缭乱。“硬山”顶山墙正面的墀头,总是做成向前倾斜,常常做成精致的砖雕。建筑的槁扇在人的视觉范围内,因此绦环板、裙板等处的木雕,往往形象人微,加工精细,有时涤环板还作成透雕的形式。雀替作为一个小构件,处于柱枋跨间,是建筑立面惹人注目的部位,因此它的装饰表达也比梁枋构件的头尾都要华丽。

  (3)结构功能的制约性:建筑实体元素总要带制约装饰元素与建筑实体元素结合方式,确保装饰元素的表现在不破坏建筑实体的结构功能作用和建筑整体统一的装饰效果的前提下,加强对建筑实体的表现。

  在传统建筑中的木结构构件梁、枋、斗拱的装饰上,为防止雕刻对其结构功能的损伤,因此多采用彩画的表现手法。彩画纹样主要讲究不同形式的纹样组合以适应和强化带状梁的形态,不着重于单个花纹的表现。当然也有例外,如园林建筑中的苏式彩画有所不同,它在构图上打破了梁枋的界线,包袱心成了其表现的重点,但它并没有因此而破坏结构的合理性。而在安徽、浙江一带因气候潮湿,多不采用彩画而采用雕刻的形式进行装饰,但雕刻的部位还是多集中在非承重物体上,即使承重构件上有雕刻也是有节制的使用。再者如须弥座的花纹,是在石头上刻凿的,除一些幢之类的较小的建筑外,一般不做复杂的凹凸度大、变化多的浮雕,多半是减地平的平雕或淡浮雕,否则费力不讨好,不仅容易缺损,而且削减台基的坚实感。这些都体现了建筑实体元素的制约性。

  (4)材料的制约性:建筑实体元素材料的不同,决定了所采用的非建筑语言的装饰形态也各不相同。石材出于其质地坚硬,而且多不易着色,因此多采用雕刻的手法,雕刻的形式以浮雕为主,透雕相对较少。砖与石材相比,除质地较松软外,其它的特性类似于石材,因此除可以采用石材的雕刻手法外,还可以采用玲珑雕刻的手法。木材的特性决定了它既适合于雕刻,又适合于着色,两者可以同时使用,但雕刻还是“戕其体者”的做法,故难以长久。琉璃件是用陶土成坯,经人工雕塑或模印花纹,然后焙烧,因此凹凸棱角不能过大。但琉璃是一种耐久的防水材料,很适用于露天部位。传统建筑中一些门屋、牌楼、照壁等,因置于室516浙江民居梁架装饰(引自《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搂庆西)外,常采用砖石结构表面贴琉璃来取代原有的木构形式。其屋檐下的彩画部位也是用琉璃花板来贴砌,但由于材料的原因,彩画的色调和花纹也作了简化。体现了实体元素材料对装饰形态的制约。

  2.建筑装饰元素的附加性和灵活性

  (1)装饰元素的附加性建筑强调的是功能的因素,非功能性的装饰性因素被看作是附属的。非建筑语言装饰就好象是穿在人体外面的“服饰”或带在身上的“首饰”。它是作为建筑上单纯起“美化”和“修饰”作用的“附加物”而存在,而与技术本身并无内在的关系,是“技术加艺术”的结合方式,这恰恰反映了装饰元素的附加性。

  非建筑语言通过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来表现的装饰,即装饰纹样以绘画浮雕、圆雕等形式附加于建筑实体元素之上,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外饰艺术”的属性。

  (2)装饰元素的灵活性:在形式上装饰元素作为“附加物”与建筑实体元素是结合在一起的,而在概念上两者是可以分离的,装饰元素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与实体元素的不相关联的相对独立性,它可以在实体上相对自由地自我表现,正说明了它的灵活性(图4)。其灵活性表现为制约中的灵活性和摆脱束缚后的灵活性两大类。

  首先看一下制约中的灵活性,尽管建筑实体元素形态对建筑装饰元素有一定的制约,但在制约中同一构件装饰效样又表现出了它的相对灵活性。如绦环板、裙板的装饰,题材从普通的几何纹到动植物纹,表现手法有绘画、雕刻、淡浮雕甚至透明性多 种形式,使同一建筑构件显现出多种装饰形态。不同时期的瓦当上的装饰纹样各不相同,姑且不论其产生于何种文化背景下,就其形态的多样性而论,也都产生于其附着于瓦当之上而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尽管受到了瓦当的形状的束缚,它依然体现了在制约中的灵活多变,都以圆满要求进行弯张变形,以适应瓦当圆形装饰的形式需求。拱垫板是用于斗拱间的封闭用的构件,其形态由于斗拱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内的适合纹样有三宝珠火焰、坐龙、龙凤、宝珠祥云等各种形式。在拱垫板形态的制约中,纹样适合其形态的同时表现了极大的自由度。

  龙是传统建筑装饰中最为典型的装饰纹样,它充分地体现了制约中的灵活。龙,既非自然界的生物而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理想形象,所以它的大小、它的色彩都可以多变而无定型,可以用不同形式的龙纹样来适应不同部位的装饰的需要,以它的灵活多变给装饰带来了十分方便的条件龙纹样受建筑实体制约的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形式适应建筑不同部位、不同性质建筑的需求,表现出它的极大灵活性。

  其次是摆脱束缚后的灵活性:当建筑中的实体元素从建筑体系中脱离出来,成为不具有功能意义构件时,附加于实体元素之上的装饰元素也同时摆脱了束缚,表现出了更加突出的灵活性。如建筑屋脊上的走兽原来是顶端简瓦上帽钉的艺术形象,但后来垂脊、戗脊上不需要帽钉,它却依然附加在建筑的屋脊上,而且形态各异,不止一只地排列在脊上组成走兽系列;在一些地方寺庙上,有些走兽竟然爬到了屋顶的正脊上,甚至于出现在屋面上,充分表现了摆脱束缚后的灵活性。又如民居的出檐、出挑多利用挑拱、撑拱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通常根据撑拱的圆直趋势,处理成竹节、卷草、灵芝、云卷等自然纹样,对挑枋表面进行雕饰,这样大大减少了结构的僵直感,同时又不破坏结构的合理性。但当屋脊的挑出已经发展到不需要斜木的支撑,原来的斜木因失去功能作用而摆脱了结构对它的束缚时,斜木被扩大成三角撑木式的马腿,并且随心所欲的雕刻成各种艺术形象,如圆雕的狮子等,使斜撑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而游离于建筑之外。

  3.建筑装饰元素的再现性与图案化

  (1)装饰内容的再现性古代建筑装饰纹样是以继承为主,一脉相承的。在它的演变中,存在着一种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以及从图案化到写实,再从写实到图案化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绘是从几何形开始的,模铸的纹样由若干个相同的单元构成整体图案。当装饰手法由模铸发展到加上雕镂刻画,特别是出现了植物纹样之后,邃然变得流畅秀丽起来,它反映了描绘对象的丰富和刀笔工具及制作方法的进步。作为非建筑语言的绘画、雕刻可以采用具象的表现形态,可以模拟活生生的有机形象,它所表现的内容可列入“再现艺术”的范畴,因此非建筑语言装饰内容具有再现性。

  它首先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形态的再现上,自然形态包括植物、动物、天象(风、云、雨、雪)、地象(风景、建筑)等。我们从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古代工艺品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工艺品上的装饰内容多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接触过的动物和植物。如老虎、狮子、马、鹿、鱼、飞鸟、树、草、花、果等。建筑的装饰内容也是这样。其次是对人为形态的再现,包括文字、器物、工艺品等。以文字本身为内容所组成的装饰,一般具有两个条件,一为文字所表达的意,二为文字所组成的形,形意结合而成的装饰。这类装饰大量出现在瓦当上。在建筑的木雕、砖雕中,也有以文字为装饰内容的。再者是对建筑原有形态的再现,比如宫殿大门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不需要帽钉加固。但原来的钉头却依然留在板门上。

  成排的门钉成了一种失去结构作用的装饰,后来为了省工省料,突出的门针简化成了用金色画在红门上的圆点,连门中央的门环也变成了平面的图像,纯粹成了非建筑语言的装饰,表现为对建筑原有形态的抽象再现。

  建筑上的“金”用作节点的加固,后来因节点构造技术的进步而不再需要加固的金钰,于是就出现了在原有位置用彩画做出近似的图案。如北宋初期所建的敦煌莫高窟廊柱壁带、门框等部位的彩画就明显地受金钮装饰意匠的影响,其后,成熟了之后的彩画制式,在梁头部位的所谓的“箍头”和“藻头”,也都保持着金钮齿饰而带来的形状的意味,给人~种在端头箍紧的感觉;又如北京故宫门窗隔扇上的看叶,晚清用铜叶甚至简化为沥粉贴金描画出来。

  这些也充分体现了非建筑语言对原有建筑形态的再现性。

  (2)装饰内容的图案化:建筑中的非建筑语言的装饰形象需要一种更为简化的形态和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建筑语言装饰都说明,那些再现的动物、植物、山、水、器皿等的形象都被概括、简化而图案化,都比它们原始的形态更为精炼了。这种具有再现而且图案化特征的装饰形态出现较早,早期汉墓中画像上用浅刻的虎形还较为写实,但在当时柱础上的石雕虎形象已经比真虎简练得多。南唐时期墓表石柱础上也刻着两只老虎,它们首尾相连,弯曲着身子,环抱着石柱础,造型洗练,但却表现出了老虎凶猛、骠悍的特性。秦汉时期大量瓦当上的动物形象也大大被程序化了,鹿、虎、龟、凤都被简化为二度空间的形态特征,但依然体现着再现的形态特征。装饰中的植物花纹多用于建筑上的边缘,往往成片地出现,所以花卉植物的程式化表现得更为突出,常用的莲荷、牡丹等在工匠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象都已经有了定型的图案样式。

  装饰中的器物也多以程序化的式样出现,如琴、棋、书、画被简化得只用竖琴,棋盘、书函、画卷来表现:民居建筑中常用八仙做装饰,因八仙的形象很复杂,很难在木雕、砖雕中表现,所以干脆将八仙的形象免去,而只剩下张国老的道情简、钟离汉的撑扇、曹国舅的尺板、蓝采和的笛子、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花篮、何仙姑的莲花和吕洞宾的宝剑八件器物,而且这八件器物在装饰中的形态也相当简化和图案化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传统建筑不但借助装饰的建筑语言手法,运用建筑自身的处理手段进行装饰,既能够满足实用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简洁朴素的装饰效果。同时运用装饰的非建筑语言手法,利用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法的表现力,使传统建筑的装饰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具有更多文化内涵的形态。传统建筑装饰的两种语言形态,在实际的建筑装饰中往往是共同作用于建筑的。二者的交叉运用,必然促成传统建筑装饰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是毫无疑义的。

  此外,根据传统建筑装饰两种语言形态各自的不同属性,又存在二者各自不同的构成方式,对于这些构成方式的研究,同样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形态特征必不可少的,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