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铁路工程:布置内容

2015-01-30 07:39  来源于网络  【  【打印】【我要纠错】

  布置内容

  施工平面布置内容与工程类别有关,位置与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有以下主要内容:

  (一)既有公路、铁路、主要标志物的位置

  1.既有和新建公路、铁路线路方向和位置里程及与施工项目的关系。

  2.征地界内及附近已有的地上、地下建筑物及其他地面设施的位置和尺寸。

  (二)拟建的建筑物位置和里程

  1.新建线路中线位置及里程,桥涵、隧道等结构物的位置及里程,因施工需要临时改移公路的位置。

  2.征地界内及附近拟建的地上、地下建筑物及其他地面设施的位置和尺寸。

  (三)需要拆迁的建筑物、取(弃)土场位置

  1.需要拆迁的建筑物,需要改移的公路、道路。

  2.取土和弃土场位置。当取土和弃土场离施工现场很远,在平面布置上无法标注时,可用箭头指向取土或弃土场方向并加以说明。

  (四)临时施工场地、驻地位置

  1.临时生产房屋位置,包括:办公用房,机械站、车库位置,加工场(厂)、制备场(厂)及各种建筑材料、半成品、构件的仓库和生产工艺设备场所。

  2.主要加工场区位置:混凝土成品预制场(厂),混凝土拌合楼、站。

  3.各种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仓库或堆栈的位置。

  4.大堆料的堆放地点及机械设备的设置地点,如砂、石料堆放处等。

  (五)临时施工道路及管线位置

  1.水源、电源、配电房、变压器位置,临时给排水管线和供电、动力设施。标出既有高压线位置、水源位置(既有的水井)、既有的河流位置及河道改移位置。

  2.各种运输道路及临时便桥、过渡工程设施的位置。

  3.临时供电线(变电站)、蒸汽、压缩空气站及其管线和临时通信线路位置等。

  4.临时用水管线布置。

  当有可利用的自然水源时,可直接修建高位水池,接入溪水、泉水,铺设管线至各工点,供施工用。

  无自然水源可利用时,可利用当地居民的自来水或农田灌溉用水。

  当无法利用现地表水源时,应在工地中心或附近打井取水,确保工程施工用水。

  (1)临时用水构筑物的布置

  水池结构要尽量简单,一般采用坑槽式石砌,砂浆抹面防渗。

  也可采用铁质水箱架高成临时水塔代替水池蓄水。

  (2)隧道用水布置

  隧道集中地段,一般采用管道铺通、逐点供水的布置形式。

  越岭隧道进出口,一般采用进出口分别供水的形式。

  傍山隧道则视水源情况,采用系统供水或分别供水的形式。

  高位水池的布置,要满足水压要求,且靠近水源和洞口。

  (3)桥涵、路基用水布置

  桥涵施工用水一般采用建蓄水池,由水源抽水至水池,再由水池水泵向作业面供水。

  路基用水一般采用洒水车从水源运水至工地。沿河线路及严寒地区,一般采用按工点分别供水的形式。

  (4)机车用水布置

  区段站、折返段所在地,施工时采用临时水塔供应机车用水。临时水塔一般采用架高的钢水罐,其容量根据机车的耗水量确定,机车上水时,可采用临时水罐。

  (5)临时用水管路、排水布置

  水源至施工点、场地可采取铺设固定水管的方法供水,并设置供水点;

  供水点至作业面,施工工点采用临时水管供水,即插即用;

  施工工点、场地采用挖沟排水,必要时设暗沟排水和泵站排水,隧道内反坡排水要采取管道排水。

  供水管道的管径、排水沟的断面可根据有关计算式得到,并结合施工经验确定。

  管道一般沿运输道路布置,场地内的管道根据场地内各作业区的功能进行布置。

  5.施工场地排水系统位置(了解)

  (六)通信线路布置

  通信线路沿运输道路明线布置,尽量做到不影响交通。

  横跨道路的地方可考虑暗线布置,隧道内的通信线路采取贴壁布置。

  (七)重要临时设施的位置

  标示出现场安全及防火设施等

  (八)施工队伍部署

  1.标出施工队伍的驻地、生活区及项目部的位置。

  2.标出划分的施工区段。

责任编辑:亮亮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