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房地产估价师《相关知识》讲义(4)
第五节 城市居住区规划
一、居住区及规划布置 了解
1、居住区的划分: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 | 居住小区 | 居住组团 | |
人口数量 | 3~5万人 | 1~1.5万人 | 1~3千人 |
户数 | 1~1.6万户 | 3~5千户 | 300~1000户 |
设施 | 一整套较完整的…… | 一套能满足的…… | 配套有基层设施 |
2、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4种
⑴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⑵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⑶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⑷独立式组团
三、居住区的用地构成和规模 熟悉
(一)用地构成 4类
1、住宅用地:住宅基底占地及前后左右一些空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3、道路用地:包括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
4、绿化用地:包括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块状、带状绿地等。
例题:某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40公顷,容积率为1.4,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50%,小区内的道路、广场用地为6公顷,则该小区的绿地率为多少?35%
解: 100%=15% 100%―50%―15%=35%
(二)居住区的规模
1、影响因素:3条
⑴商业服务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一般:800~1000米;
⑵城市道路:合理间距600~1000米,干道间用地35~100公顷;
⑶行政管理:街道居委会管辖5万人为宜,少则3万人左右。
2、结论:人口3~5万人,用地50~100公顷。
四、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熟悉
(一)住宅的类型及特点:表1-3
(二)住宅经济与用地经济的关系
主要因素 | 提高经济效益 |
1、住宅层数 | 4~6层时,每提高一层能降低造价 |
2、进深 | 11米以下有效。每增加1米,每公顷土地上增加建筑面积 |
3、长度 | 30~60米内,每提高10米,每公顷土地上增加面积 |
4、层高 | 每降低100毫米层高,降低造价,节约用地 |
5、平面系数(K) | 每提高1%,投资减少1.4% |
1、住宅层数:楼越高,房屋造价越高。结构、材料、施工不同。多层,提高层数降低造价。
2、进深:长度一定,加大进深 进深11米以下时,每增加1米,增加面积有效。
3、长度:宽度一定,增加长度 30-60米时,每增加10米,增加面积有效。
4、层高:每降低100毫米,降低1%造价,节约2%用地。 不能太低
5、平面系数(K):使用面积/建筑面积 不能太高
标准层 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五、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熟悉
(一)分类:2种;按使用性质、使用频率来划分。
(二)定额指标:2类;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民用建筑综合指标。
(三)规划布置: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800~1000米;
居住小区级:400~500米;
居住组团级:150~200米。
六、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熟悉
满足各种用途车辆通行要求。
分为4级:居住区:9米,20~30米;居住小区级:7米;居住组团级:4米;门前小路:3米。
七、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熟悉
指标:人均绿地面积,㎡/人;绿化覆盖率。
八、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掌握
1、用地面积平衡表的作用:3点
2、指标计算:定义、区别、单位。
单选题:在某居住区规划中,住宅建筑基底面积400㎡,住宅总建筑面积1400㎡,容积率1.4,则住宅建筑净密度为( B )。05试题
A.28.60%
B.35.00%
C.40.00%
D.50.00%
解:住宅用地面积=住宅总建筑面积÷容积率=1400÷1.4=1000(㎡)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住宅用地面积=400÷1000=0.4
单选题:某居住区住宅用地面积17.8h㎡,建有42栋住宅,分别为:6栋24层的住宅每栋基底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为900㎡、21600㎡,16栋3层的住宅,每栋基底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为1080㎡、14040㎡,20栋8层的住宅,每栋基底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为1080㎡、8640㎡,则该居住区住宅平均层数为( B )层。06试题
A.7.9
B:11.9
C.12.1
D.19.0
解:21600×6+14040×16+8640×20÷900×6+1080×16+1080×20=11.9(层)
总建筑面积÷基底总面积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