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资讯中心 > 建筑人物 > 正文

潘石屹:房地产界的“规则破坏者”

2009-10-13 11:38    【  【打印】【我要纠错】

  在中国房地产业,他不是最有钱的,他的红石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无疑是最会吸引人眼球的。这位来自甘肃的中国房地产界最有争议的人总是以不断的“创新”精神为人们制造新的轰动和概念,从而在房地产界掀起波澜。每当他娴熟地挑动媒体掀起波澜,结果都会提升外界对他的注意力。不喜欢安分守己的潘石屹,以自己的行为挑战着中国房地产业的秩序与戒律。

  说自己想说的话,穿自己想穿的衣,走自己想走的路,盖自己想盖的房子,这是潘石屹心目中的自由。

  从黄土高坡奔向天涯海角

  潘石屹出生在甘肃天水麦积山附近一个贫困的村子里,在“黄土高坡”农村度过了小学、中学。由于爷爷是国民党的军官,“文革”期间,读大学的爸爸被打成“右派”送回了农村。“我们家成分不好,妈妈又长年瘫痪,生活很苦- -那是西北最荒凉最苦的地方啊,家里有五个小孩,我是老大,两个妹妹因为养活不了,只好送给了山里的农民……”潘石屹很坦然地谈起自己艰苦的童年,语气却很平淡。

  也许正是童年的磨难,培养了潘石屹对成功的执着追求。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被一辆卡车撞断了肩夹。知道自己没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个县以“石屹”这个名字报考中专,并以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兰州培黎石油学校。1981年从培黎学校毕业后,潘石屹又以整个石油部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石油管道学院。1984年,潘石屹毕业被分配到设在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

  对此,潘石屹一直视为人生的一次重要机遇,“你想想,一个农村小孩,爸爸平反后才进的县城,现在在大单位工作,这反差多大啊。所以我从心里面感激这个社会。”在那里,潘石屹很快找到了让领导重视他的窍门,那就是记清楚所有的工作数据。处长向局长回报工作,局长向部长回报工作,都需要用数字说话,而他们都记不清楚数字,他们需要带一个人汇报数字。每天下班之后,潘石屹就将各种计划样本拿出来背,最后,这些数字小数点之后的好几位,潘石屹都能记得住。

  科长开始欣赏他,处长开始欣赏他,主任也开始欣赏他。一次,主任对他说:“小潘啊,我们刚开完会,把你确定为第三梯队。”这意味着潘石屹要升处长了。后来,单位上认为潘石屹学习还不够,将他送到石油学院研究生部学习。潘石屹的思想却在这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位年轻人很快就不想当处长了,不满足于在机关里坐着,一张报纸一杯茶地混日子。

  1987年,在别人惊诧的目光里,潘石屹毅然辞职,蹦进了商海。像普通的创业者一样,潘石屹历尽艰难。当初潘石屹辞职离开内地去深圳时,把自己所有家当变卖了80多元钱。因为没有特区通行证,他花十几元找人带路,钻铁丝网进了深圳。当时他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深圳天气热得不得了,加之语言也不通,还经常加班加点,他感觉非常压抑,但他已无路可退。

  两年后,怀着大干一番事业的梦想,潘石屹到了海南。“第一次到了海南,感觉很新奇。还记得在大同路与龙华路交叉处,那时热闹极了,街上擀面条的、卖烙饼的、作诗的,弹吉他的,都是一帮刚下海南的20多岁的年轻人,每个人眼睛都亮亮的,包含着许多梦想。” 在海南,潘石屹结交了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等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大家都想干点事情,就合伙成立了一个“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这个名字有点古怪的企业,就是后来万通的雏形。大家决定在海南炒地产,当时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挣钱。冯仑原来是海南体改所副所长,曾经给牟其中当过办公室主任;王功权,曾经是牟其中投资公司总经理。但是,当时他们和潘石屹一样都没有钱。

  和网络CEO张朝阳们写商业计划书融资不同,他们比较直接,向北京一家公司贷了500万人民币,利息是20%,做成后利润五五分成,北京公司派人监控这笔钱的流向,相当于风险资本派来的CFO。这笔钱虽然带着苛刻的条件而来,但对当时的潘石屹们来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们清楚,没有钱别想做成事情,这钱是他们的天使投资。拿到钱后,他们以每平方米近3000元的价格买下了8栋别墅。可是这些房子在他们手里放了一两个月,也无人问津,他们开始有些着急了。

  小平南巡后,海南急剧升温。山西来了个叫韩九吉的大老板要买潘石屹的房子,潘石屹开价4000元/平方米,韩九吉还没想好要不要买,此时又来了一个内蒙的买主,潘石屹随即将价格提到了4100元/平方米。“反正有人要,我打的就是心理战,就赌他肯定买涨。”

  韩九吉气急了,质问潘石屹:“你怎么可以这么做买卖?”他的两个儿子说:“不谈了,咱们走。” 可韩九吉要讨个说法,潘石屹告诉他:“我重合同,我也重信誉,但开价可以正向开,也可以逆向开。”

  潘石屹说到做到,继续抬高价码,韩九吉最后以每平方米4200元的价格买下了三栋别墅。没过多长时间,那个内蒙古买主以每平方米6100元的价格买了另外两栋别墅。韩九吉后来成了潘石屹的好朋友,也不觉得潘石屹骗他,相反他认为潘石屹太有智慧了。潘石屹结婚那天,他专门扛着山西的玉条、景泰蓝,用大布包着,非要亲手送到潘石屹手里不可。

  “六兄弟”炒房地产之余,攒了一本名为《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的书,书中将他们自己描写为一群立志实业报国的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指明他们做企业不是为了赚钱,是为当代中国知识青年探寻报国道路,并在赚钱过程中探寻如何更加有效地重整资源。这本书在当年感动了不少人。1992年一年下来,公司赚了四五百万,六兄弟壮志凌云,感觉天下都是他们的。

  开口就会让上帝发笑

  同样在这一年,潘石屹在海口规划局查到两个数字--北京市当时人均住房面积7平米,海口市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已经达到了50平米。海南这个穷地方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购买力,潘石屹感到快出事了。这天晚上,6个人凑在一起商量怎样分散风险。潘石屹身先士卒,领五万元差旅费来到了北京。当这个小个子年轻人站在北京街头,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的心头不禁飘过一丝惶惑:北京,我回来了,但是,我能行吗?潘石屹当时没有想到,人生的第一次辉煌,正在他面前缓缓展开。

  两三天后,北京万通招商总公司拿到了营业执照。连北京那几座大立交桥的名字都叫不上,潘石屹就到处去找地。后来有人介绍块地,他一看,不错,是地铁上的一块,就拿下开始做万通新世界广场。“做项目其实很简单。是否选择一个项目,问三个问题就可以决定:产品质量是不是上乘?对于用户是不是方便舒适?是不是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多少发展商为之头疼的事情,在潘石屹的眼里却远没有那么复杂。他有一套自己的思路:首先对人的需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然后查一下这城市的规划,再去跑一遍市场,看一下有多少资源可以用,就够了。2000年,在硅谷和已经破落的.com们讨论泡沫经济的时候,潘石屹向数字英雄们传送经验:“大势起来的时候,你不介入,这是愚蠢。聪明的商人要能往上走时,就跟着走,一发现苗头不对,马上退出来。” 潘石屹说自己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所以他的思维方式,也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层面出发。这种举重若轻的思路确实让他受益匪浅。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誉为京城房地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被《北京房地产》杂志誉为“1994年杰出项目”。万通新世界的成功销售,使潘石屹在英才辈出的北京开始崭露头角。

  “我的感觉是在土地上面,是在房屋上面。”潘石屹一脸认真:“我是真的喜欢盖房子。”万通新世界广场做完后,他和万通的几个合作伙伴发生了分歧。原因是他们想要涉足金融、航空文化、电影制片等领域,而潘石屹对这些领域找不着感觉。他觉得这些行业对他都是很困难的事。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后来,潘石屹找到北京一轻局的局长,说想找块地盖房子。对方说,地多的是,咱们一起去转转看。“我记得那天北京下毛毛雨,”潘石屹回忆说,“大概看了十四五块地之后,转到了东三环口红星二锅头厂这块地。”红星酒厂的设备是解放初期的老设备,酒糟的臭味非常熏人,是市政府强令拆迁的对象。周围是一大片泥地,后面是淤泥腐臭的通惠河,门前正在修桥修路,乱哄哄的。潘石屹一言敲定--咱们也别看了,就这地。周围朋友都说,潘石屹你出来自己做,第一个项目找这么块地,后面是个臭水沟,前面一个烂泥坑,行吗?潘石屹回答:“行,要看发展,最关键的是看发展。”

  在潘石屹的辞典里,“发展”两个字有着特别的内涵。“我曾经在Internet上下载过一张世界地图,是傍晚时从卫星上看地球,地图上灯光的亮度与人均GDP高度吻合……受此启发,我晚上开车横穿北京城:西边一片黑暗,国务院部委的办公室没有亮灯的房间;东边灯火通明,有在办公室加班的、有饭店的灯光、有酒吧一条街的灯光……所以在做完万通新世界广场后,我把所有的项目都选择在东边。”

  他在京东建起了“现代城”,这个项目在1998年获得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评定的建筑艺术创作优秀设计方案一等奖。 现代城的定位是中档住宅,它独特的魅力是楼宇全部智能化,屋内设Internet专线、先进的三重报警系统,方便省事的一卡通、安全便捷的三表自动抄送。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以环境回归自然为本,创造一种城市中的花园、城市中的乡村,于是就创造了现代城的“空中四合院”,在京城房地产业中独树一帜,一推出就受到客户们的欢迎。

  今天的现代城,交通四通八达,国贸立交桥、京通高速路、地铁复八线等等交通干道让这里人气旺盛。更让潘石屹兴奋的是,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的CBD从两平方公里扩为四平方公里,现代城又给圈进去了。“未来北京的CBD同巴黎的拉德芳斯、东京的新宿,一定是最现代化、最繁华、最有人气的地段。”潘石屹仿佛在谈自己“孩子”的远大前程,语气里掩饰不住的自豪。

  有人说,现代城是概念成功的典范,开启了北京乃至全国房地产业的所谓“概念时代”。实际上,潘石屹的房子如果仅仅是贩卖概念,可能没有多少人理会,它之所以每次都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源于它的前卫:将任意开间、智能化网络布线系统等写字楼概念引入居住领域,将简约使用到住宅布置上,利用位置优势及居家办公的潮流塑造出一个兼具两种功能的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要潘石屹一开口,上帝就会发笑,因为红石推出的每一个概念都是经“前卫”、“另类”、“个性”等时尚词汇包装过的。 这几年红石公司至少推出了四个概念:现代城公寓,SOHO现代城,建外SOHO以及建筑师走廊,当然还有潘石屹于2001年7月在解释自己为何重返海南建设“博鳌蓝色海岸”时推出的新概念--第二居所。这些概念房的魅力远远胜过那些真真切切的样板间,它们不仅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产品设计,更代表着一种生活理念,很多人就是抵挡不住概念房的诱惑而去买现代城和“博鳌蓝色海岸”的房子。潘石屹心中最理想的中国建筑是与时俱进的,绝非一成不变的。房子的功能永远适合是不可能的,把灵活性留给未来,把可能留给明天,房子的生命才会长久。 这几年国家提出兴建经济适用房,潘石屹认为这是政策宣传上有失偏颇,“这三四十年来,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灾难不是战争、不是洪水,而是政策。给我们民族和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也是政策,就像一个好的包产到户政策能让中国农民结束贫穷的历史。”

  根据中国房地产状况,潘石屹的观点是要给有房子的人建房子,没房子的人才会住上房子。不进行房改、房屋所有人手里没有产权、二手房市场不建立,房子就不能上市流通交易。住80平方米的人能搬到120平方米去住,住50平方米的搬到80平方米中,淘汰下来的50平方米就可以用来解决无房者的住房问题,市场不就活了吗?对此,潘石屹还举例反证:“现在,彩电、电脑都在飞速地更新换代,我们不能说因为还有人看不上黑白电视而去生产黑白电视,不能因为有人没有电脑就去生产286,那是倒退,那才是真的对社会不负责任。我个人认为,一味强调建经济适用房、建安居房是对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市场的法则。”

  “时尚+另类”的“规则破坏者”

  因为年青的时候吃了许多苦,潘石屹形成节俭习惯。几年前他与几个人在北京保利大厦前一条小街道上吃饭,就为一盘土豆丝到底是八元还是五元钱,和饭馆的服务员争起来了。当时的他却正大笔大笔地往外投钱,动辄上亿、上千万。

  即使是现在,潘石屹乘坐飞机一般情况下都是坐普通舱。记得一次他同夫人与美国华尔街大老板(美国前十大富翁的儿子)一起去上海,秘书照章办事,就给他一个人订了普通舱,其他人都是头等舱。后来到机场一看坐不到一起,美国人特别客气,说你还是换个头等舱吧。可这个航班没头等舱了,只能大家一起乘下一个航班,结果让一大帮人在机场坐了两小时。

  不管是贫穷时的潘石屹,还是现在亿万身家的潘石屹,他仍然保持着质朴的个性。他曾说,当一个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再多的钱都只是一些数字的变化。是的,从0到1是质的飞跃,从1到100只是量的增加。对事业的热情,对名利的淡薄,对人生的追求,对个性的张扬,对历史的反思,这些使潘石屹能超脱一切。

  熟悉潘石屹的人都说他以前性格内向,文笔不错并出了好几本书,是那种不善言辞、在公共场所很害羞的人。但是近年他有一些改变,话逐渐多起来了,在媒体面前已能滔滔不绝,而且讲话非常幽默,经常是笑话连篇,有些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味道。有人说,潘石屹喜欢做秀,潘石屹本人坦然承认,并公开声称自己是章子怡式的娱乐人物,并准备把这种娱乐化进行到底,因为“太严肃了,太一本正经了,太装模作样了,不真实,谁看呀?”

  如今在业界已经扬名立传的潘石屹,开始仿效娱乐明星的做派,除了在电视上、论坛上频频亮相,大头像还经常上到以杂志为主的各类媒体的封面上,让包括海南琼海游船司机一类的群众都认识了他,完成了从行业大款到大众明星的升级。在很多同行对潘石屹的做法嗤之以鼻的时候(典型说法“一个卖房子的成天把自己弄得跟个电影明星似的”),潘石屹“献身取利”的目的很快就达到了。一边是从全国各地汇集来的买家争着买“潘石屹的房子”,无论是他的现代城、建外SOHO,还是海南博鳌的蓝色海岸别墅、长城脚下的建筑师走廊;一边是国际资本的青睐,新加坡财团、香港财团、欧美基金纷纷与之洽谈合作。——好处大大的。

  潘石屹是北京房地产界最早玩概念的人,他推出的SOHO概念曾经遭到恶批,一时批者甚众。曾有人著文说“SOHO、SOHO,你瞒谁?”,但是潘石屹却借力打力,大搞“危机公关”,把这些批评意见收集编成一本装裱精美的书出版,书名为《投诉潘石屹,批判现代城》;同时,还在业界破天荒提出“无理由退房”。这一下,SOHO反而变得炙手可热,好像如果谁不SOHO谁就不时尚了。一般的项目如果有人批评,开发商对于批评的内容躲闪还来不及,但潘石屹反其道而行,独辟蹊径,大肆张扬,竟收到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更在业界传为美谈。

  把概念一次次玩活,把坏事变为好事,把一切有利的和没利的事情都变为公关和营销手段,在中国地产界,潘石屹无疑是个另类。他一次次处于是非的漩涡,一次次不按常理出牌,也一次次地破坏游戏规则,因而为世人瞩目。

  当其他发展商意识到住宅环境的时候,潘石屹已经在现代城公寓庭院和SOHO现代城空中庭院中摆上了相当前卫的艺术作品;当别的发展商因为交楼与业主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潘石屹却两次提出了无理由退房——第一次提出无理由退房加上了银行利息,第二次提出无理由退房加上了10%的年息回报,害得他的竞争对手直喊他“破坏行业秩序”。更有甚者,他把退的房拿出来零起价拍卖,最后两套房又赚了80多万元。

  据说,潘石屹在酝酿“无理由退房升级版”时,曾经就此事试探过业内的反应,听到的不是“再考虑考虑”的客气劝阻,就是“扰乱市场,哄抬物价”的破口大骂,仍然一如当初无理由退房推出时的一片反对声。业内反应之强烈由此可见一斑。目前房地产市场状况是业主买了房就像套牢盘,房子有问题、不满意也休想退掉,业主与开发商的矛盾不断激化。升级版“无理由退房”无疑让这些开发商更加焦头烂额。

  升级版的无理由退房还将催生一个消费理念——房地产投资。20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的投资已经出现,不少观念新潮的人都已经购买办公用房用来出租。 1998年以后,随着行业的发展,不少人越来越看好房地产出租所带来的长期、稳定而且比较可观的收入。退房给回报无疑是其最好的注脚。业内人士分析说,就像购买股票一样,期房时购买、现房时抛出,好比是低吸高抛,从中获利。

  潘石屹说,最早购买现代城的客户就已经成为了收益者,此次的10%回报的无理由退房的提出,也是因为他们把那些准备退房的买家视为房地产的投资者,投资时他们也承担着风险,现在现代城的房子升值了,有理由得到回报。

  有的开发商想方设法赚钱,潘石屹却在水关长城兴建建筑师走廊,当建筑师走廊引起媒体关注时,他却说:“我不卖,我做的是建筑艺术,要供大众参考。”当所有的开发商拼命打广告推广项目的时候,潘石屹的建外SOHO却在不需要花一分钱打广告的前题下第一期已经全部卖完。在经营活动中,潘石屹以屡出险招而闻名,从当初的“无理由退房”到“绿色承诺”,再到后来的“年息10%的无理由退房”,他总是将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上,一招比一招险,招招都透着一股孤注一掷的味道。这些招数通常对同行带有刺激性,他也被视作不受同行欢迎的“哄抬物价者”。

  “甘肃海南万通”VS“北京香港华尔街”

  潘石屹的商业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那土洋结合的婚姻。其夫人张欣是一个有着15年国外生活经历的对哲学和人文极感兴趣的女人,而潘石屹未出过国,不但一句英语不会说,还说着一口甘肃天水口音的普通话。有人打趣说潘石屹是“甘肃海南万通”,张欣是“北京香港华尔街”。谈恋爱时,张欣在香港给潘石屹写的都是汉字情书。她与潘石屹几乎是闪电恋爱,闪电结婚。

  1965出生于北京的张欣,1990毕业于苏塞克斯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两年后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就职于美国华尔街高盛银行。高盛是一家投资银行,专做公司上市业务,张欣得天独厚地做中国业务。从小时候向往的小白领做到华尔街的银行家,从月薪1400元港币到年薪25万美金,纽约-北京-香港,她一两周就飞一圈,坐头等舱,住星级饭店,打交道的是美国大公司老板之类的顶级人物。她把家安在香港,站在宽大的阳台上,就能看到维多利亚海湾。

  与潘石屹的相识,缘起潘石屹、冯仑几个人攒的那本书《披荆斩棘共赴未来》。张欣在剑桥读书时的好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维迎教授介绍给她看了这本书后,张欣立即被这些年轻人的热情所打动。而与潘石屹相恋、结婚却是由于张欣不解的中国情结--在留学英国时,每每看到一个长着中国面孔的人,她都觉得亲切。

  婚后,张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好在潘石屹并不像大多数中国男人--认同你的审美标准,却誓死捍卫自己的自尊心。他不仅任凭张欣打理,还悄悄地努力学习。几年过去,潘石屹大有长进,在《时尚》杂志社搞的一个时装展览晚会上,包括陈逸飞在内的500多名嘉宾出席,被评为最佳男装奖的却是潘石屹。

  潘石屹可以不计较张欣怎样摆布他的吃穿,却不能为太太改变观念。这对夫妇一开始并不是黄金搭档,公司刚开始成立,潘石屹期望的是张欣的资本运作能力;而张欣的兴趣却在用她在剑桥学到的社会经济学理论来改造一个中国化公司。这种立场分歧构成了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商人潘石屹与一个受过高等名校教育的知识分子张欣长达两年的情感冲突。

  1997年10月,潘石屹期望张欣做了整整两年的新加坡国家投资因金融危机而流产,于是他不再相信华尔街的资本运作方式。当时,两人生活工作天天24小时在一起,几乎天天吵架,用张欣的话来说,“后来斗争到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不斗争了,好像不说‘不’就不对劲。”因此,他们曾一度分手。

  1997年的暑假,为了躲避这种局面,张欣单独去欧洲度假,在去机场的路上,两个人又吵了起来,张欣叫停车,拿了行李头也不回打了一辆车就走了。当时在两人看来,这场婚姻算是彻底完了。

  在英国的一个庄园里散步的时候,张欣感到必须给丈夫打一个电话,把自己的中国情结告诉他。一个深情诉说的电话后,潘石屹被她感动了,他愿意在这场冲突中作出任何让步。于是,两人再度牵手。谈到这桩起死回生的婚姻,潘石屹毫不隐讳地说:“如果离婚,张欣离开中国,这辈子她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她认为生活应该往前走,往回走就会有失败感。她是一个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人,工作不能,婚姻也不能。”回来后,张欣选择了“下岗”、回家生孩子。她明白,潘石屹在中国土生土长,他懂得如何在中国做公关、市场营销等,自己带来了与国外的联系,带来了资金和新思想,只有各自找到适合的方向,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张欣的主要业绩是生了两个健康而漂亮的儿子潘让、潘少。

  张欣再度出山后,这对“夫妻搭档”开始了明确分工,所有与国外的关系,商业决定以外的事情,像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都由张欣做;谈判、销售、政府关系和所有与钱有关的事情都是潘石屹做。潘石屹自己这样打比喻,就像以前耍猴卖艺的,他是先出来敲锣的,然后张欣出来耍猴,最后再出来拿帽子收钱的还是他。

  明确了方向和定位,张欣十几年来沉淀下来的东西在潘石屹身边终于爆发出能量,激发了潘石屹深藏着的潜质和天分,并由此创造了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等建筑神话。张欣不谦虚地认为自己和潘石屹最不缺少的就是智慧。

  与潘石屹联手做完了SOHO现代城,张欣一直琢磨,是不是还有更有意思的东西?从1997年3月到12月底,她请名家设计,自己亲自修改,亲自选材料,亲自监工,在长城北边一个能见到风景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私人别墅,这就是被京城很多人羡慕的“山语间”。这中间除去到香港生儿子,每个星期两次,她都挺着大肚子来监工、指挥:这儿,这儿这儿这儿……“山语间”就像他们的儿子一样,由张欣孕育,被京城建筑界誉为后现代建筑的实验品,也被1999年在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大会列为与会者参观的“十佳建筑”之一。

  他们的家就在“SOHO现代城”其中一栋高楼的顶层,楼上客厅里一面宽的西窗,几乎可以看到整个华灯初上的北京城。无论工作多忙,潘石屹总要拿出一些时间留给家人,照看孩子。在张欣生孩子时,他一个月时间完全脱离公司工作,就是侍候老婆孩子。他说,“生孩子对母亲与孩子都是特别大的事,一个新生命要出来,别的事都可以怠慢一些,唯有这事太重要。这社会有时会不断让你往前跑,人家官职比你大,做的事比你大,挣的钱比你多。孩子却能让你感觉到人的一种原始状态,令你周围的一切回到一种单纯的状态。”

  生大儿子时他们正好要到香港去,在那里,女人生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丈夫在旁边。尽管可能只有半个小时,但却是一个特别震撼的经历。潘石屹买了一个数码摄像机,从划开后小孩怎么样从伤口中抱出来,怎样把脐带剪掉,他都一直颤着手录像。最后有一滴血正好掉到地上,他就拿着摄像机的镜头把它放大,从头到尾拍了。他第一次见这样的场面,这是一个很难忘也很刺激的经历,让他觉得女人生孩子是非常痛苦的。有了这段经历之后,他觉得不需要再说什么爱情,孩子给夫妻两人带来了另外一种关系--亲情。孩子需要父母两个人,缺谁都不行。

  潘石屹给大儿子起名为“潘让”,表达自己凡事谦让一分的愿望。他时时力图使自己存在于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里,尽量避免干扰。潘石屹崇尚大气包容,他这样说:“人的最大的弱点是‘迁怒’,一个机构、一个人反复迁怒,就像病毒一样传染,社会就会变得浮躁,大家没信任感,没安全感,一点也不能和善。人应像一个容器一样,把迁怒过来的怨气承载下来,不让它再传播出去。”

  潘石屹档案盘点:

  潘石屹,甘肃天水人,中国房地产风云人物,中国SOHO之父。1962年11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石油管道学院。曾任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任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中鸿天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延伸阅读:房地产 潘石屹 规则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